人的一生对幸福各有各的追求,有的人腰缠万贯感到乐哉悠悠,有的人得到权势感到是莫大的荣耀,而有的人一生追求一种事业而无怨无悔。马少利就是这样一个选择了他热爱的广电事业而无怨无悔的人。30年来,当一篇篇
新闻作品通过电波,让党的声音传遍千家万户,让百姓的呼声变成现实时,他感到是莫大的幸福和喜悦,他觉得这才是他无悔的选择。
青春梦想———从营业员到电台记者
1981年马少利从部队复员,被安排到市百货公司当一名营业员。热爱文字的他,作为百货公司的一名共青团干部,在团支部办了个不起眼的小刊物叫《临百青年》,发表一些诗歌、散文和动态消息。父亲是一名农艺师,以前经常写一些农业方面的广播稿送到广播站发表。刚开始时,马少利经常为父亲送稿,后来他又为父亲抄稿,再后来发展到他自己写稿。他也由刚开始发小“豆腐块”新闻到后来的长篇通讯,文字水平在一步步提高。
机会总是光顾那些有理想有准备的人。1984年,马少利到望嵩街团支部采访办婚姻介绍所的事,写了一篇题目叫《鹊桥》的长篇通讯,后在临汝县广播站全文发表。
正是这篇作品引起了广播站领导和老师们的注意。当时广播站人手少,急需要年轻人,就准备让他调入广电局工作。可广电局同志到商业局要人,一连三次都吃了闭门羹。几经周折,马少利成了一名新闻工作者。
踏上新闻工作岗位之后,马少利注重学习,向老师学,向书本学,向广大群众学。
除了老师们的言传身教外,他还坚持白天采访写稿,晚上自学新闻理论,为自己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新闻现场———痛并快乐着
有人说,记者这个职业是痛并快乐着。不了解记者的人总以为当记者整天吃香的喝辣的很风光,但却很少知道其中的酸甜苦辣。不管是盛夏酷暑还是三九严寒,记者都得在一线奔波。
2000年7月15日凌晨5时许,马少利还在睡梦之中时,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领导通知说市区昨晚突降大雨已经形成洪灾,要他立即通知其他记者赶到抗洪指挥部。
他二话没说翻身下床,通知完记者后就骑车向抗洪指挥部飞奔。他和同事们兵分四路随着市领导趟着齐腰深的洪水,到市一高、市新华书店等重灾区现场采访,当天通过直播制作了一期“7·15抗洪抢险特别节目”,及时向广大听众报道了我市的灾情和我市开展灾后生产自救的情况。后来,该节目被评为
平顶山市好新闻一等奖。
临汝镇庙张村虽地处平原,却十年九旱,种粮望天收。2002年冬季,他到临汝镇庙张村采访时了解到,共产党员、复退军人张会志为改变家乡缺水的困境,卖了自己养的100头猪,又贷款7万元,在打了3眼井失败的情况下,顶着压力又在盘龙山脚下打了第四眼井。当哗啦啦的泉水喷涌而出,流进了久旱的田地时,老百姓敲锣打鼓像过节一样激动。
通过深入采访,张会志的事迹深深感动着马少利,他眼含热泪一气完成了专稿《只图甘泉远古流》,广播播出后,又在
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农村天地》节目全文播发,被评为河南省好新闻三等奖。
1989年底,
汝州大白菜丰收,菜价暴跌,白菜滞销,菜农心急如焚。马少利带领记者到田间地头、白菜市场、职能部门采访,报道农民卖菜难问题,引起了市领导的重视。
市委、市政府召开会议,第一次把大白菜问题摆到重要议事日程,并发动全市各界内销外调大白菜,他们前后共播发了9篇连续报道,最终使“卖菜难”问题得以解决。这组报道后来荣获全国好新闻三等奖和河南省、平顶山市一等奖,还被编入《新闻采访与写作》大专教材之中。
忠孝难全———为丈夫妻子请长假
在工作、家庭和事业上,马少利也有过矛盾和彷徨,有时甚至是忠孝难两全。
多年前,马少利的母亲突然得了脑血栓病。父亲为了照顾母亲,操劳过度,不幸去世。父亲病危时对他说:“如果爸爸不行了,你可要照顾好你妈妈啊!”他眼含着热泪说:“爸爸,你放心吧,我会好好照顾妈妈的!”
从此,照顾母亲的重担就落在了马少利这个独生子的身上。因为爱人也要
上班,为了不耽误工作,他请了保姆在家照料母亲。之后,他又把母亲送到老年公寓请专人护理。住了一段时间,母亲很是想家,他又把母亲从老年公寓接到了家里。有一天下午,临上班前,他把母亲抱到三轮车上推到院里晒太阳,上班时还是阳光明媚,可是下午4点钟,忽然狂风大作,天空骤然降雨,此时正在伏案写作的他忽然想到母亲还在院中,急忙打的往家中跑。回到家里,当他看到坐在轮椅上的母亲浑身上下全被雨水淋湿时,抱着母亲哭着说:“是儿子不孝,让您老受苦了啊!”
打那之后,他不得不让妻子做出牺牲,请长假在家专心照料母亲,直到2006年6月母亲去世。
爱之所爱———彷徨过后弃官从文
1997年,他到平顶山医药集团当了半年的企业处副处长。后来,他又调到原汝州市医药局当了半年副书记。但当面对自己的满橱新闻书籍时,他才发现,自己太热爱新闻专业了。最后,马少利决定重新回到广电局,为此,妻子还和他大吵了一架。
30年间,马少利大部分时间都在广播电台工作,电台留下了他太多的感情、太多的怀念。
马少利为广播事业付出了自己的心血,培养和选拔了一批又一批年轻记者、编辑、主持人,这些年轻人为我市的广电事业注入了新鲜血液,有的现在已经成为单位的中层领导和骨干。
30年来,无论是在大山深处的军营哨卡,还是在辛勤劳动的田间地头、煤矿井下,还是在机器轰鸣的车间和书声琅琅的
校园,无不留下过马少利采访的足迹。
30年来,马少利采写了20多万字的新闻作品,在国家、省、市新闻媒体上发表,并荣获全国、省、市新闻奖100多个。12篇论文先后在国家和省级刊物上发表。
30年来,他从毛头小伙到鬓生华发,为新闻事业奉献了他的青春年华……他分管的宣传工作连续8年名列平顶山市各县、市、区第一,2014年全省10个直管县(市)总评第二。
《爱我所爱终不悔 ——记汝州市优秀人才马少利》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pds.yuduxx.com/ruzhou/167444.html,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