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11-26 18:29 我来说说 我要投稿
[转载]汝州民俗与旅游文化 (2012-05-02 10:50:34)
标签: 转载 分类: 汝海泛舟
原文地址:汝州民俗与旅游文化作者: 戊辰白露
我的家位于河南省汝州市汝河南岸,作为土生土长的汝州人,我对汝州有割不断的深情,我爱汝州,更熟悉它的一切,我为它昔日的辉煌和成就感到自豪,同时也对汝州的明天充满期待和信心。下面就请最有发言权的我介绍一下汝州的民俗和旅游文化。
汝州方言
汝州方言属于汉语北方语系,中原官话“许汝片”。市辖十五个(镇)五个办事处,有一个基本共同的方言音系,词汇、浯法方面和普通话基本一致。但在声母、韵母、声调、音韵调配合等方面,也存在不少差异,有些口语词比普通话口语词的实用范围广。如“兑dei”一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内,可以与许多动词互用,表示动作。如普通话口语所说的“碰住了”,汝州话是“兑住了”,“有时候痛,有时候不痛”在汝州话里说成:“兑住痛,兑住不痛。”汝州方言的儿化和普通话基本一致。也是在一个音节尾音上附加卷舌动作,使这个音节发生音变,有的韵音的韵腹带有卷舌动作,有的失掉韵尾或增加无音e等,而用国标音标表示儿化的方法就是韵母后面加r。例如:“小孩”普通话就叫“小孩”,而汝州话就叫“小孩儿”;例如:“花瓶”普通话叫“花瓶”,而汝州话就叫“花瓶儿”;汝州话的儿化具有区别词义和表示感情色彩的作用,在具体的语言交往中是比较复杂的。在词汇上,普通话和汝州话也有很大的不同,普通话是“太阳”,而汝州话就说“日头”;普通话说“上衣”,而汝州话就说“布衫”;普通话说“几点钟了”,而汝州话就是“啥时候”;普通话说“去年”,汝州话就说“年世个”;普通话里“我一个人在里屋哭到下午”,汝州话就说“我独孤月改里邦哭到后半晌。”在语法上,汝州话表示程度之深往往借动于动词或形容词前后的附加成分。一般前附加成份是:“生、稀、老”,后附加成份是“要、要死、死了、不得了”等。例如:天真冷,冻勒手生痛;玻璃烂了,打勒稀碎;这东西不老大;热勒要命(要死);美死了;热勒不得了。汝州话中的助词“勒”,相当于普通话中的结构助词“的、地、得”。例如:写勒真好;高兴勒跳起来;屋里闷勒慌。汝州话里的助词“斗”,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副词“就”。例如:“不管你咋说,我斗是不去;这东西好是好,斗是太贵。”
正月十七点灯
正月十七点灯是流传于汝州一带的民间风俗。它来源于一个传说:很久以前,我们的一位老祖先,不知为啥事得罪了老天爷。老天爷怀恨在心,准备在正月十七日晚上投放天火,把这位祖先和这方土地上的人全部烧死。这件事被一个算卦的知道了。他想了一个破法,告诉人们在正月十七日晚上,用面捏一些灯盏插上棉杆,添上棉油点着放在屋里、院落、门前、街上等地方,过半个时辰,便会灾消难除。这个方法一传十、十传百,就这样,一到元宵节,家家户户日夜不停,赶忙用面作灯盏,到正月十七日晚上老老小小争相拿出自己捏的灯盏来。由于人多手杂,捏的灯盏各种各样,狼虫虎豹啦,蝎子蜈蚣啦,石榴仙桃啦等等啥都有。人们把这些东西放在大街小巷、屋里屋外的各个角落,天一黑就都点然起来。这时,时辰一到,老天爷命令火神往下界喷放天火。火神遵令行事,推开南天门一看,大地一片光亮,映红了天空,以为已经着火了,慌忙禀报上帝。上帝出来一看,果然不错,也认为真是天火在下界燃烧,就得意洋洋地回宫歇息。就这样,小小灯盏救了这一方的百姓。后来,人们唯恐上帝再发狠心投放天火,每年正月十七日,各家各户便自己动手捏一些灯盏到晚上点燃。以后谁家女儿出稼,总要在正月十七日陪送一些灯盏送往婆家,好在晚上点燃请安。
风穴寺庙会
风穴寺庙会是千古名刹风穴寺传统的古刹大会。据传农历六月十九日是观音菩萨修成正果之日。为了纪念观音菩萨修成正果,每年的农历六月十九日风穴寺都要举行盛大的纪念活动,香客自四面八方云集这里,群众也乘机来此看热闹,游山玩水,纳凉消暑,渐而形成传统的古刹大会。风穴寺的六月十九会影响很大,香客涉及周边县市,甚至更远的地方,市区及临近乡镇的群众或相约结伴,或带妻携子前往,会期三天,来往人员络驿不绝,可达数万。相传有一年正值风穴寺庙会,天上几位仙女也趁机下凡逛庙会,当地有一个恶霸叫坏水的看到几位仙女美貌,便上前调戏,仙女大怒,一阵呼风唤雨之后,大雨骤降,山洪爆发,把坏水及其狗腿子全部冲走了。以后每年六月十九日这天,仙女们想到此事,便纷纷作法,在风穴寺下一阵小雨,汤污涤垢,民间称为“净寺雨”,便要下上一阵小雨。至今,每年六月十九日下午四点钟,别处晴空万里,而风穴寺附近偏要下一场小雨。于是每过六月十九日午后,逛庙会的人们便纷纷离庙回家。
温泉庙会
温泉庙会是河南省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的庙会。温泉水历来以水温高(57℃—75℃)、涌量大(1400吨/日)、含有多种化学成份为人们所称颂,历史上曾有9帝13妃到此洗浴。公元1161年3月10日,金暴君完颜亮从洛阳来温泉打猎沐浴。4月17日,他下诏150里以内的州县,一律派商贾来温泉“置市”。这是较早见于记载的物资交流大会之一。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历史少见,温泉庙会就作为习俗沿习下来,每年的农历初五、初十,汝州、汝阳、鲁山三县的群众云集此处,庙会规模庞大,有时多达数万人。
传统丧葬风俗
几年前,在家乡尤其是农村,还很盛行土葬,并且越来越隆重。
家里的老人去世后,孝子由一主事人领着前去报丧,到了门前,由主事人叩门,不管出来的人年龄多大,辈分如何,孝子都要下跪报丧。与此同时,另一孝子领挖墓穴的人前去祖坟找墓地,挖墓穴叫做"打墓",在打墓之前还要祭祀,孝子要烧香点烛行礼。亡者一般在正屋停放三天,出殡前一天要把他从门板上抬入棺材,但是并不封盖。傍晚时分,要在门前烧一匹纸扎白马(后改为马拉车,是让死者骑着到阎王爷那儿报到的),孝子贤孙列队面向马头跪下,唢呐声响起,长子要拿一件死者生前的外衣披在马鞍上,然后手拿草纸点燃放在马肚下,引燃纸马,一帮忙的手拿一跟木棒朝马鞍处狠砸下去,最好把马拦腰截断,这样马就趴在地上了,作飞奔样。孝子们直到马化为灰烬才能回家,其间一直头挨地哭泣。之后便是亲友吊唁了。
出殡当天中午时分,孝子们要列队迎接舅家来的人,一直迎到村外,见到舅家的人立即下跪,同样不管对方的年龄和辈分。舅家人到了丧家就要责问孝子们(只是做做样子),等舅家人瞻仰了遗容就钉棺盖。然后吃一顿丰盛的午饭就该出殡了,仪仗中走在最前的是一横幅,上写***千古等,接着是一横杆上搭很多贴白纸黑字的白布,应该是悼词了,其后是数目不定的一米见方的贴白纸黑字的白布,中间写着“奠”,两旁写***千古,***挽赠等字样,应该是老式花圈了,接着便是孝子贤孙,长子手端老盆走在前面,两边各有一人搀扶,后面是长孙肩扛柳幡(就是柳树枝上挂各色纸条)众人手执哭丧棒。孝衣分男女两种,都是头绑三尺孝布腰系麻绳,脚脖出扎一白布条,脚穿蒙白布的黑布鞋,所不同的是男的戴的孝帽在背上拖尺余,两角各连一团棉花,媳妇的拖的更长分成很多节,一节装一种粮食,共装五谷,孙子辈的还要在孝衣上粘一黄纸片以示区别。在去墓地的路上每走一段就要停下让抬棺材的人休息,这时孝子们要跪下烧纸钱。灵柩抬到墓地在下葬前,孝媳要站在墓旁把孝衣撩起接一把黄土,在怀里包着回家后包在面里蒸馒头吃(并不是真吃是咬一口就吐了)。等灵柩落地开始填土时,亲人要唤自己对死者的称呼,并说爹(娘,爷,奶奶等),别害吓,下大了......柳幡就埋在死者头旁,意为摇钱树,等填土完毕,要在死者脚那头垒一小房,将老盆放置于此,并把哭丧棒扎在小房上侧的土里,接着鸣炮奏乐,众人跪拜烧纸哭泣。傍晚时分,至亲还要手提一壶热水,拿一把稻谷草到坟上,一人倒水,一人点草,口中念道,爹(娘),冷了烤烤火,渴了喝点二茶......此仪式称为点汤。三日后亲人到坟上添土,祭奠,称为圆墓;接着就开始数“七”了,只到“十七”,此后祭奠的还有百日,周年。再往后就是在每年的二月初二,和十月初一上坟祭奠啦!
最近几年市里不让土葬,提倡丧事从简,改火化。但是在封建思想依然根深蒂固的农村,人们还是不能接受火化这一新事物,土葬依然盛行,但是不再声张和铺张,都是于半夜偷偷埋掉,甚至连坟头都不敢堆。
分享:
喜欢
0
赠金笔
阅读┊ ┊ ┊ ┊ ┊打印┊
加载中,请稍候......
前一篇:[转载]河南汝州民俗(三)
后一篇:[转载]游知河南:大佛无言 山水净心(平顶山)
评论 重要提示:警惕虚假中奖信息
发评论
登录名: 密码: 找回密码 注册
昵 称:
验证码: 请点击后输入验证码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 前一篇[转载]河南汝州民俗(三)
后一篇 >[转载]游知河南:大佛无言 山水净心(平顶山)
《[转载]汝州民俗与旅游文化》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pds.yuduxx.com/ruzhou/88464.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