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12-26 12:01 我来说说 我要投稿
石龙区简介
平顶山市石龙区是一座新兴的资源型工业城区。1998年2月18日正式建制。总面积37.9平方公里,总人口10万人。周边与鲁山、宝丰县接壤。她西依伏牛,东望焦枝,北临汝官遗址,南有石人相伴;207国道穿境而过,铁路专用线衔焦枝四通八达,公路网拥绿荫纵横交织,历史上繁华的“宛洛故道”在这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清末义军领袖白朗赋予了因煤而兴人文景观更多的灵性,有道是“白朗故里,煤海之乡”。
石龙区物华天宝、矿产丰富,辖区已探明各类矿产12种,原煤储量33亿吨,含煤面积28平方公里,石灰石储量4.5亿吨,花岗岩储量2400万吨,玄武岩4000万吨,黏土矿6000万吨以上,年产优质机焦200万吨、煤焦油10万吨,富余煤气2.63亿立方米,优质水泥熟料400万吨,环保型煤矸石砖2.4亿块。科学发展观的落实,为这个因煤而立的区域经济拓宽了发展空间,循环经济的发展,使这个昔日的“黑三角”,变成了集能源、原材料为主体,煤炭、纺织、化工、建材多业并举、环境优美的“金三角”。2006年,石龙区先后被授予河南省卫生先进城区、河南省平安建设先进县区。目前,石龙区正以“讲正气、树新风”主题教育活动为契机,向省级林业生态区迈进。
1998年以前,平顶山市石龙区“路不平,灯不明,一条大路通全境;地变黑,天变灰,缺水少绿苦经营”。全区没有一家规模以上企业,乡镇煤矿是唯一的经济支柱,也因每出百万吨煤死亡率达到113人,被称为“黑三角”!
1998年以来,石龙区开始大改变。经济结构变了,企业规模变了,安全生产变了,城区面貌变了,人民生活变了。2006年,财政收入达到1.65亿元,并获得了省级先进卫生城区、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县区等称号,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金三角”!
煤乡小区转型变大
平顶山市石龙区因煤而兴,因煤而立,全区原煤储量3.3亿吨,是平顶山市三大煤田之一。1998年以前,由于乡镇煤矿的无续开采,无证矿、独眼井、一证多井比比皆是,各种事故也频频发生。
“安全才能稳定,稳定才能发展。”1998年以来,石龙区委、区政府重拳出击,对矿井进行了强力整顿,彻底取缔了无证矿井、独眼井和危及国有大矿安全生产的矿井,并对现有煤炭资源进行了整合,全区矿业秩序明显好转,还戴上了全国“安全模范区”的花环。
但是石龙区仍没有走出“煤矿经济”的怪圈,全区95%的财政收入来源于乡镇煤矿,2002年财政收入最高时仅1846万元。
2003年,石龙区委、区政府立足实际,科学谋划,确立了“安全、稳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拉长—转移—发展”的战略思路,率先引导部分煤矿业主从地下走到地面发展工业,并与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石油大学、中科院等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互动平台,定期邀请专家学者来石龙区“把脉号诊”,构筑发展蓝图、发布高新技术信息。昌茂纺织建了起来,高星建材破土动工,鸿跃焦化、虹剑煤化点火生产,宝源、巨源、东鑫等一批近亿元的外资随之跟进,打破了石龙区长期以来地面企业举步维艰的局面。
从2004年开始,石龙区在对传统工业进行升级改造的同时,利用煤气资源,变废为宝,向“生态工业”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该区焦化企业以建设“焦化产业循环经济示范园”为目标,建立起煤化深加工综合利用工程,灭掉了“天灯”,把年产2.63亿立方的废煤气集中处理,从中提取粗苯、硫铵等物质,并制成化肥,把提纯后的煤气用于发电、供热和民用、企业能源使用,仅此一项每年能创造价值1.5亿元。
投资6000万元以上的金玉玻璃制品有限公司、阳光能源、盛锐工贸及伟联冶金、上海碳素、石龙区燃气公司等企业迅速落地生根,投资1600万元的佳苑、华盛源、尼利亚、金方正四家煤矸石再回收利用新型建材项目安家落户,全部投产后不仅可生产新型环保建材砖2.4亿块,还可消耗煤矸石100多万吨。循环经济红透了半边天。
2007年1月1日,国家特大型企业平煤集团和河南省最大的民营企业天瑞集团联建的2×5000t/d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投产。当日,由瑞平石龙水泥有限公司投资6.4亿元建设的第三条生产线和利用余热发电(1.6亿kW)项目同时举行了奠基仪式,项目建成后将进入全国三强,标志着石龙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的重大突破,石龙区将成为全省最大的建材集散地。
石龙区成了大“工地”。2006年全区各类新建、续建项目达到19个,总投资达到137729万元,已完工项目12个,完成投资11.5亿元。全区完成投资500万元以上企业项目达到52个,地下工业产值与工业总产值的比例已由2003年的10%上升到2006年的86.1%。全区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了104%和239%,财政收入由2003年的2760万元上升到2006年的1.65亿元,年均净增4580万元,年均增长175%。
三年腾起三条“龙”
经济的成功转型,财政收入的激增,使石龙区有了回馈社会、关注民生、让利于民的资本。几年来,石龙区从“清欠历史欠账”做起,大打翻身仗,实现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引“水龙”——全区人民告别苦涩的日子。由于煤炭的开采,石龙区的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到上世纪80年代,石龙区已成为严重贫水的地区。在长达20多年里,全区人民吃的水是从几十里外拉来的,每立方水的价格为8元钱。人们用水非常节省,往往早上洗脸的水存起来晚上洗脚,洗脚的水用来和煤,而洗菜的水用来喂猪……
水,成了石龙区人民的命根子,成为制约石龙区经济生活等各项事业发展的瓶颈。
苦涩的日子过到2003年,石龙区委、区政府决定从距石龙区13公里外的宝丰县龙兴寺水库“引水入龙”。
2003年10月,龙兴寺水库的汩汩清流被引入石龙区。全区人民奔走相告,一片欢腾。供水管道铺进了全区城乡的家家户户。
2005年12月,石龙区二期穿坝供水工程全面竣工,平煤集团高庄矿水厂被并入石龙区工业用水管网,全区日供水量达1.4万吨以上。
贫水的日子结束了,石龙区人民的生产、生活翻开了新的一页。
植“绿龙”——让大地变得郁郁葱葱。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石龙区少有绿色,植树造林、城市绿化根本无从谈起。在不大的地盘内,到处是黑色的煤堆,到处是灰色的矸石,环境面貌非常糟糕。
《石龙区:煤海之乡白鹭飞》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pds.yuduxx.com/shilong/105773.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