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河南新闻 > 平顶山新闻 > 新华区新闻 >

新华社人物特稿政治局常委刘云山夫人李素芳退休有二子接地气才能(2)

[摘要]从北疆边陲到首都北京,从新华社记者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一路走来,始终给人谦和务实稳健的印象。“接地气才能有底气、长灵气”,这既是他常用来要求下属的话,也是他多年主管中国意识形态和 文化 发展工作的心得...

    从北疆边陲到首都北京,从新华社记者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一路走来,始终给人谦和务实稳健的印象。“接地气才能有底气、长灵气”,这既是他常用来要求下属的话,也是他多年主管中国意识形态和文化发展工作的心得写照。

  历经基层磨练 保持深厚百姓情怀

  祖籍山西忻州的刘云山,出生在古称敕勒川的内蒙古自治区土默特右旗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学习、成长都在内蒙古自治区这个边疆省份。参加工作之初,他在农村学校做过教师,在农村参加劳动锻炼。1975年至1982年,刘云山在新华社内蒙古分社当了7年“农牧口”记者。

  7年间,他走遍内蒙古农牧区,走近农牧民,采写了大量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报道。他31年前采写的《夜宿车马店》,至今仍被中国新闻界视为范文。这篇不足千字的通讯,生动记录了他夜宿车马店的所见所闻,反映了改革开放后农牧民“丰收的喜悦”。这篇报道的写作手法被当时的新闻界争相模仿,此文还被作为名篇收入新闻院校教材。

  改革开放之初,中共提倡选拔任用年轻干部,1982年刘云山离开记者岗位,调任共青团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副书记,之后担任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在1985年召开的中共全国代表会议上,年仅38岁的刘云山被选为候补中央委员。此后,历任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秘书长,赤峰市委书记,区党委副书记等职。1993年,刘云山出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常务副部长,2002年出任中宣部部长。随后,在中共十六届一中全会上他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

  从记者到官员,几十年间,刘云山不变的是他对百姓、对基层的深厚情感。1986年,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部长时,为调研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刘云山独自一人坐火车、乘汽车、搭拖拉机,进农家、住帐篷,与农牧民群众促膝谈心。他说:和群众在一起,才能听到他们的心里话;和群众在一起,本身也是一件快事。人民日报著名记者陈勇进到河套地区采访听到刘云山的故事写了“部长下乡”的报道,引起不小反响。

  在中央部门履职多年,刘云山仍每年都坚持深入基层,每个省区市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在他看来,亲眼看到的情况,亲身体验的事情,最具说服力。针对新闻报道中存在的“官话、套话、大话”现象,刘云山认为“新闻记者应该经常在路上、在基层、在现场,说短话、说新话、说老百姓的话。”他还常写一些“豆腐干”的短文,为的是反对“假长空”的文风。他倡导和推动全国新闻界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要求记者“把新闻写在大地上,写在人民心坎上”。刘云山认为,只有切实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我们的工作才能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他对“我是谁”有独到的见解,他说一个人有了权、有了钱、有了名,往往会头脑发昏,不知道我是谁,摆不正与老百姓的关系,其实不管有多大权力和名望,在老百姓面前都应该是学生,是公仆。搞清“我是谁”,才能解决“为了谁”、“依靠谁”。

  “走转改”活动中,从中央媒体到地方媒体、从传统媒体到新兴媒体,负责人带头下基层、去一线,给新闻宣传带来一股清新之风。不仅在国内备受赞誉,也受到海外同行的好评。

  不久前,根据中央电视台“走基层”系列报道改编的“中国——在现场”节目在德国连续播出后,德国的编导说,片子让他们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怀与尊重”。有德国观众写信说,节目让他们“了解到中国官员关心民众的一面”。

  倡导重在建设 增强宣传工作实效

  宣传工作历来是中国共产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谈到宣传工作的特点,刘云山曾说,宣传工作就是坚持重在建设,中宣部实际上是个“建设部”,主要负责精神建设、文化建设、思想建设、理论建设。

  作为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刘云山积极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这项中国思想理论界的标志性工程于2004年启动,共设有160多个课题组,吸引了3000多名专家直接参与和数万名老中青三代学者的关注。这项工程的实施,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在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中得到充分体现。

  “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话语权决定主动权,透明度决定公信度”——这句中国媒体人耳熟能详的话语就出自刘云山。国内外新闻界公认,过去十年中国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方面进步最大。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仅十几分钟,刘云山就亲自给中央电视台台长打电话,要求央视进行不间断直播,让受众第一时间了解抗震救灾情况。在这次报道基础上提出的“及时准确、公开透明、有序开放、有效管理、正确引导”二十字方针成为中国媒体公共突发事件报道的重要原则。此后,“第一时间”“第一现场”成为中国新闻界处理突发事件的基本准则,这种进步也被海内外各界称道。

  舆论监督也在透明的传媒生态中得到加强。刘云山一直提倡善待媒体、善用媒体、善管媒体,为媒体加强舆论监督创造条件,同时强调媒体的监督应当是客观真实基础上的科学监督、依法监督、建设性监督。近年来,中国发生的安全生产事故、食品安全等问题都因为媒体报道而为公众所了解,进而得到处理,公众利益得到维护。

  全球传播事业近年来的最大改变,当推互联网的兴起。对于这个革命性的媒体业态,刘云山始终持开放态度。他说中国文化的一个特点就是包容,中国不拒绝任何先进的东西。对互联网首先是大胆积极利用,为了健康发展当然也要依法管理,管理是为了促进网络信息自由、有序、安全流动。如今,刘云山每天都要打开电脑浏览网络,查看最新资讯,了解舆情民意。

  推进改革创新 着力改善文化民生

  如何走出一条建设文化强国的“中国道路”——无疑是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重大课题。刘云山提出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观点得到了中国文化界、理论界的高度认同,一些网友用“卓越的战略眼光”给予评价。

  文化体制改革是十年来中国宣传文化战线又一项成果卓著的重要工作。中共十六大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区分开来,强调以新的体制机制促进文化繁荣发展,文化体制改革在新形势下得到大力度深入推进。刘云山作为分管这项工作的领导,被誉为文化体制改革的“操盘手”。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规划了改革的“路线图”、“任务书”和“时间表”。海外有媒体称,这场文化体制改革所涉及的矛盾不亚于改革开放之初的经济改革,其成效甚至影响到其他领域。


豫都网微信

《新华社人物特稿政治局常委刘云山夫人李素芳退休有二子接地气才能(2)》河南新闻-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pds.yuduxx.com/xinhua/125289.html,谢谢合作!

[责任编辑:admin]

我要评论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

详细声明请点击进入>>

返回豫都网首页
版权所有: 豫都网 Copyright(c) 2010-2015 YuDuWang Network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3014680号
若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来信通知,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邮箱:admin@yuduxx.com
未经豫都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