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03-19 19:05 我来说说 我要投稿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市场 >> 河北沧州“以地控税”经验
因地制宜 准确定位 规范流程 综合治税 河北沧州打造“以地控税”新模式 本报记者 李萍 ????因为地税局的一次缴税提醒,河北省沧州市任丘凯迅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化解了一次缴纳高额滞纳金的风险,公司会计主管袁玉荣也了解到一种新的土地税收征管模式——“以地控税”。去年,凯迅公司在沧州市任丘拍下一块土地后,接到地税局电话,提醒他们自土地出让合同签订次月起,开始缴纳城镇土地使用税。 ????地税
局怎么知道公司新拍下了这块土地?袁玉荣了解到,沧州市地税局正在进行“以地控税、以税节地”试点,依托国土资源部门的地籍信息,通过管理系统的关联比对,能够及时掌握应税土地的信息。“这种征管模式能帮助纳税人有效防范纳税风险,对企业是利好。”袁玉荣评价说。 ????2013年4月,沧州市地税局承接了河北省地税局部署的城镇土地使用税“以地控税、以税节地”试点任务,成为试点地区之一。一年来,该局依托全市综合治税大格局,以应税宗地为抓手,强化土地相关税收控管,将试点工作全面覆盖到19个县(市、区)局,取得了初步成效。 ????准确定位?创新细化工作模式 ????“以地控税、以税节地”,指依托部门间常态化的信息共享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开展土地信息和税收信息的相互比对,强化土地利用和税收管理。在沧州市地税局负责人看来,试点工作既是信息管税工程的重要组成、税源管理模式的重要变革、综合治税建设的重要成果,也是防范税收风险的重要平台,意义深远。 ????基于这样的认识,沧州市地税局遵循国家税务总局提出的“以地控税”基本工作要求和管理流程,形成了全面控管土地相关税收工作新思路,在强化城镇土地使用税税源管理基础上,向土地取得和土地流转环节延伸,全面提升房产税、营业税、土地增值税、印花税和所得税等各税种的管理质效。 ????沧州市地税局局长朱清郁介绍说,“以地控税、以税节地”重点是完整获取国土部门的地籍数据并进行可视化加工处理,难点是税收管理员的案头审核和实地核查。试点工作涉及许多新知识、新情况、新业务和新问题。为此,该局在程序管理上创新,提出“七步走三条线”。把整体工作分为宗地信息获取、应税土地筛选、关联比对、案头审核、实地核实、处理反馈和建立宗地档案七步。在具体清查工作中“先易后难、先大后小、先主后次”,不同用途的宗地按照“先工业、次采矿、再次仓储等”确定清查顺序,同一用途宗地按照“面积先大后小”确定清查顺序,每块宗地按照“先土地使用税,后房产税,再其他税种”确定清查顺序。 ????与此同时,沧州市地税局结合自2013年8月启动的为期几个月的“税收政策落实”专项清查行动,将土地使用税清查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完善和更新房产、土地税源登记信息库,推动企业进行税收自查,为试点工作中的信息比对打下了基础。 ????综合治税?畅通部门协作机制 ????试点工作的前提是获取国土部门的“二调”(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部门协作因而非常重要。试点过程中,部门配合不畅成为一些地区面临的难题。而在沧州,因为有了社会综合治税平台的保障,部门协作变得方便简单。 ????据悉,自2007年以来,沧州市地税局积极推动市政府构建以“强化税源管理”为核心,以“营造法治、公平、有序的税收环境”为目标,以“政府领导、部门配合、信息支撑、司法保障、社会参与”为主要形式的社会综合治税工作机制。沧州市政府制定下发了《全市综合治税工作实施办法》,成立专职的沧州市综合治税办公室,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信息交换制度和考核奖惩制度等,为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创建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在综合治税大格局下,“以地控税、以税节地”试点被列入沧州市综合治税重点工作,得到当地政府、国土和财政三方的全力支持,每年的工作经费列入政府财政预算。 ????沧州市地税局、财政局和国土局第一时间联合制定了《沧州市城镇土地使用税“以地控税”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在信息交换、信息保密、组织实施和部门配合等方面进行明确规定。市、县两级均成立了由财政、地税和国土三部门成员组成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 ????试点初期,地税、国土两部门就国土已有“二调”信息的格式内容、存储地点、空间信息的保存和查看、部门数据传递方式和保密制度等多项议题召开联席会议,共同协商。通过联席会议制度,沧州市地税局从市国土局地籍科获取了全市19个县(市、区)局10个“二调”作业队伍的名单,确保各单位在采集数据时能及时找到相关部门;明确了全市各单位数据交换的内容和格式,以及从国土部门进行空间信息采集的方法。 ????截至2014年3月,全市地税系统19个县(市、区)局共获取176088条宗地信息。除宗地Excel信息外,所有试点局均取得宗地空间信息,运河区、新华区和献县等几个试点局还获取了正射影相图信息。 ????在“以地控税”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沧州市地税局和国土部门就如何实现“以税节地”进行了探索。着眼未来,适应“信息管税”新形势和新要求,两部门还确定了建设“数字地税”的“以地控税、以税节地”新思路。目前,两部门已建立起数据交换长效机制,双方合作共赢的前景正在逐步展现。 ????因地制宜?突破信息支撑瓶颈 ????“以地控税、以税节地”试点改变了以往“就数论数”的税源管理模式,依托宗地图和最新正射影像图叠加形成的立体化税源分布影像,实现对涉地税收的可视化、无缝隙和立体化管理。因此,要保证试点工作顺利进行,信息化技术手段是重要支撑。 ????沧州市地税局税源监控局局长吕建勇介绍说,目前,涉地税收信息还存在涉税宗地和房产申报不全、单宗土地面积和房产应税价值申报不实、土地和房产申报适用税率不准等多方面问题。没有“以地控税”管理系统,“这活儿干不了”。 ????为避免信息系统的开发影响试点工作的开展,沧州市地税局采取“因地制宜、分类实施”办法,在“以地控税”管理系统开发上将19个县(市、区)局分三类推进:在任丘市局,开发基于本辖区的“以地控税”管理系统,实现图形叠加、数据清分、任务推送、动态监控和成果统计信息化;在新华区局和运河区局,开发单机版的工具软件,实现图形叠加、税额确定、数据统计、查询检索、面积测量、宗地图形与属性关联打印等功能;在青县、渤海新区局、献县局等其他单位,利用国土部门提供加密狗的“二调”数据库开展工作。 ????2013年7月,沧州市地税局选定政府财政支持力度最大的任丘局为土地税源监控软件开发试点单位,探索利用GIS地理信息技术与征管数据融合,开发可视化界面来加强土地使用税管理。 ????当年底,“以地控税”管理系统完成上线,实现了四项功能:一眼定位、面积测量、查询检索和统计分析。在数据清分、风险派送和成果统计等方面均由人工操作转为系统自动完成,使税务人员能将更多时间用于下户核查。 ????目前,沧州市地税局正在任丘软件试点工作基础上,集思广益,多方咨询,筹划开发可在全市推行的软件系统,预计今年内完成。 ????规范流程?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如何让每位参与试点的同志明确每步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同时最终建立起长效控管的机制?沧州市地税局将试点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制定了严格的执行标准。 ????该局以市局为主导,统领各区县局,提出“三上三下互动”工作方式,由沧州市地税局监控局采集新华区信息形成全市采集样本,下发数据采集格式,交由其他县市区采集;由市局监控局实际操作案头审核和实地核查,下发“以地控税”步骤详解,基层单位统一使用制式文书;由市局监控局集中进行数据清分,下发基层局核实清查,制定“以地控税”验收标准。 ????试点过程中,沧州市地税局制作了“以地控税”工作步骤详解、《案头审核工作底稿》和《实地核查工作底稿》等文件,规范税务人员的工作流程。同时,提出涵盖了试点工作应当解决的6个问题和应当回答的26个问题的验收标准,要求各单位参照执行。 ????为固化已有工作成果,该局提出建立“一图四表四清册”档案管理制度,要求试点单位按照统一标准,以宗地为单位建立税源档案。“一图”指关联属性信息的宗地空间信息图,“四表”指《宗地承载税源登记表》、《案头审核表》、《实地核查表》和《纳税人自查申报表》,“四清册”指《应税宗地登记清册》、《案头审核清册》、《实地核查清册》和《税款入库清册》。 ????据悉,截至今年3月底,试点工作为沧州市地税局增加城镇土地使用税应税面积1588万平方米,增加应税房产1341万平方米,增加城镇土地使用税及房产税税源6696万元,累计清查入库房地产相关税收1.38亿元,加收滞纳金6699万元。2013年,沧州市城镇土地使用税入库6.58亿元,比上年增加2.7亿元,增长72.03%,同时加收滞纳金5495万元。 ????编后语 ????河北省沧州市地税局在税收实践中,把土地信息的可视化、无缝隙和立体化管理作为“以地控税、以税节地”试点的切入点,取得了初步成效。 ????土地税收管理是一项税源稳定、连续性强、管理难度大的工作,沧州市地税局在“以地控税、以税节地”试点过程中,依托信息化带动土地税收管理,自主创新,谋求新的管理方法和手段,积极研究管理重点、难点、焦点问题,整体突破,拓展了税源管理的内涵和外延,寻求到了土地税收新的增长潜力。目前,国家税务总局正在全国积极推行“以地控税、以税节地”试点工作,沧州模式无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样本。
《河北沧州“以地控税”经验》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pds.yuduxx.com/xinhua/141675.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