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4-14 11:28 我来说说 我要投稿
1、疫苗是由什么组成的
国家联合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863”计划疫苗项目首席科学家杨晓明称,疫苗的主要组分是病毒、细菌等我们常见的微生物。疫苗主要有三种:灭活疫苗、减毒疫苗和基因工程疫苗。经过适当的工艺,比如加入灭活物质将病原微生物杀死,这个过程叫灭活;或者在人工条件下使不能再导致人体生病,这个过程叫减毒;在现代生物技术发展后,也可使用微生物的组成物质,比如裸露在微生物表面的糖,或者蛋白质经过化学处理提取,或者利用基因工程表达后制成的。
2、疫苗怎么发挥作用
国家联合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863”计划疫苗项目首席科学家杨晓明称,病原体通过与人体细胞表面的一种叫受体的物质结合,然后侵入我们的机体,使我们生病。人体接种疫苗后,由于疫苗的主要组分是灭活或减毒后的微生物,或者是它的组成物质,人体免疫细胞受到刺激,会分泌一种物质叫抗体,这些抗体能够与病原体在血液中结合,然后被排泄或者被其他细胞处理成小的分子再排掉。由于抗体提前和微生物结合,像我们身体自己派出的战士,阻挡了微生物与细胞的结合,这样我们就不会被微生物感染,因此我们就不会生病了。
3、疫苗的活力是怎么测定的
我们通常称疫苗发挥作用的能力为活性或活力。国家联合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863”计划疫苗项目首席科学家杨晓明表示,疫苗的活力是通过将疫苗接种到动物身体后,观察疫苗能不能对动物提供保护。或者获取了动物血液中的抗体,在体外通过合适的方法测定。只有达到国家规定的活力标准后,疫苗才能够放行。
4、疫苗的稳定性
国家联合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863”计划疫苗项目首席科学家杨晓明称,疫苗的保存条件和有效期是通过长期稳定性的评价数据确定的。我们通常将疫苗放在2—8℃条件下进行6个月1年甚至2年的观察,确定疫苗的活力不下降,疫苗也不会变质,不会降解成小分子,以此确定疫苗的保存条件和有效期。
5、疫苗的质量控制
国家联合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863”计划疫苗项目首席科学家杨晓明认为,疫苗的质量保证是通过大量的实验确定的。首先,制备成接种人体的疫苗时,要确保它不含有别的细菌、病毒;然后,要对活力等指标进行检测;再次,要进行大量的、长时间的稳定性观察。最终确定生产的疫苗不会使接种的人体生病,而且能够提供防疫保护。
6、疫苗的不良反应
国家联合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863”计划疫苗项目首席科学家杨晓明称,疫苗的主要组分是灭活或减毒的微生物,或者这些微生物的组分,部分人群可能产生不良反应,比如对疫苗的组分过敏,出现红肿症状。对鸡蛋过敏的人,往往会对制备时使用了鸡蛋的疫苗过敏。还有,疫苗是通过激活免疫力发挥作用的,如果接种疫苗时正好生病,一定要告诉医生
7、有多少种疫苗可以使用
经过科学家们的努力,我国现在有64种可以预防34种传染病的疫苗使用。国家联合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863”计划疫苗项目首席科学家杨晓明称,必须要接种的是其中国家规定的或者所在地区规定的疫苗,因为这些疫苗预防的传染病在历史上,甚至现在在接种效率低的地区,都造成过大面积的危害。其它的一些疫苗需要根据体质选择,比如经常感冒的就要接种流感疫苗,经常患肺炎的就需要接种肺炎疫苗
8、什么是一类疫苗和二类疫苗
国家联合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863”计划疫苗项目首席科学家杨晓明表示,第一类疫苗,是指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照政府的规定受种的疫苗,包括国家免疫规划确定的疫苗,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执行国家免疫规划时增加的疫苗,以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卫生主管部门组织的应急接种或者群体性预防接种所使用的疫苗。接种第一类疫苗由政府承担费用。第二类疫苗,是指由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接种第二类疫苗由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承担费用
9、疫苗的价值
国家联合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863”计划疫苗项目首席科学家杨晓明称,疫苗在保护人类健康方面的影响是巨大的,疫苗使人类在面对传染病的威胁时,化被动为主动,在降低死亡率和提高人均预期寿命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疫苗前时代,传染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都很高。一些烈性传染病,甚至可能改变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人类历史的走向。如天花,在20世纪60年代前每年导致1000万人死亡。为了保护公众健康,国家广泛实施了牛痘疫苗的接种,最后消灭了历史上曾经肆虐百姓健康的烈性传染病天花。
在实行计划免疫前,我国每年麻疹的发病数几乎等于每年新生儿的人数,换言之就是儿童患麻疹无一幸免。1959年我国报告的麻疹病例为1000万例,通过实行计划免疫接种疫苗,我国麻疹的发病人数显著下降,2012年全国报告麻疹病例仅为6000余例。
脊髓灰质炎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疾病。在疫苗问世之前,几乎所有儿童都会感染脊灰病毒,每200例感染病例中会有一例出现不可逆转的瘫痪。在瘫痪病例中,5%—10%的患者因呼吸肌麻痹而死亡。通过普及使用口服糖丸疫苗,脊髓灰质炎由上世纪50—60年代每年发病数在2万—4万例,到目前国内维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
历史上白喉一直是令人恐怖的儿童期疾病之一,19世纪80年代在欧洲和美国发生的白喉大流行期间,一些地方的病死率高达50%。据估计,在20世纪80年代大量使用白喉类毒素以前,在发展中国家每年约有100万病例,5万—6万例死亡。在1980—2000年期间,白喉在全球的总报告病例数减少了90%以上。我国的白喉发病率在计划免疫前是2人/10万,而计划免疫的实施使得这一局面迅速改观。2007年至今,国内无白喉报告病例。计划免疫实施后,百日咳也由以前每年300人/10万的发病率,每年200万病例以上,下降到现在每年只有几千例。
据中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乙肝病毒携带者9300万人,其中2000万人为乙肝慢性感染患者。自1992年至今,我国通过及时接种乙肝疫苗,超过8000万儿童免于乙肝感染。2012年5月,中国5岁以下儿童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率已降至1%以下。如果不接种乙肝疫苗,我国每年将会有40至50万新生儿因母婴传播感染乙肝病毒而成为乙肝病毒携带者。婴儿和儿童感染乙肝病毒后,约90%将发展成为慢性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终生携带乙肝病毒,其中约1/3发展为慢性乙肝患者、肝硬化和肝癌。
疫苗的广泛使用,使人类终结了天花;扩大免疫规划的逐步实施,使我国消除了由野毒株引起的脊髓灰质炎,控制了乙肝、麻疹、白喉、百日咳、破伤风、结核、乙脑等疾病。疫苗的出现,直接和间接挽救了无数生命,极大降低了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与此同时,疫苗也是最具成本效益的疾病预防控制手段。计划免疫(免疫规划)实施33年来,麻疹、脊灰、百日咳、白喉四种传染病总发病率下降99%以上,共减少发病3亿人次,减少死亡400万人,减少住院费用400多亿元。
在20世纪10项最伟大的公共卫生成就中,通过预防接种控制传染病位列其中。疫苗对个人的价值在于可以使其免遭疾病的威胁,对社会的价值在于可以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对社会经济的价值在于可以减少昂贵的医疗费用,增加社会财富。正如《疫苗学》主编普洛特金(Stanley A. Plotkin)教授所说:“除了安全饮用水之外,只有疫苗能在死亡率的降低和人口增长方面有如此重大的影响,抗生素也无法匹敌。”
10、我国疫苗事业的发展进程是怎么样的
世界卫生组织生物制品标准化专家委员会委员王军志称,我国自1978年开始建立和实施计划免疫,将麻疹疫苗、百白破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卡介苗等四种疫苗纳入计划免疫,可以预防麻疹、百日咳、白喉、破伤风、脊髓灰质炎、结核病六种疾病,简称“四苗六病”。2002年该政策中增加乙肝疫苗,改称为“五苗七病”。2008年,计划免疫政策扩大,成为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免费提供的疫苗品种已经从5个增加到14个,所预防的传染病也相应的从7个增加到15个,简称“十四苗十五病”。 扩大免疫规划的逐步实施,使我国消除了由野毒株引起的脊髓灰质炎,控制了乙肝、麻疹、白喉、百日咳、破伤风、结核、乙脑等疾病。
11、国外发生过疫苗恐慌事件吗
国家联合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863”计划疫苗项目首席科学家杨晓明称,在国外,因公众误解疫苗,疫苗接种率下降,最终导致传染病发病率上升、疫情流行。
1974年,英国有报道称接种百白破疫苗后发生36起严重神经系统反应。电视新闻持续报道此事,公众丧失信心,导致接种工作中断,接种率从81%大幅下降到31%。随着疫苗接种率的下滑,发病率由1/10万上升至100/10万—200/10万,从而形成了百日咳的疫情。日本在同一时期也因为媒体报道百白破疫苗的不良反应而发生了与英国几乎完全相同的一幕,百白破疫苗接种率从1974年的80%下降至1976年的10%,1979年百日咳疫情流行,出现1.3万余病例,41人死亡的后果。
1998年英国医生安德鲁·韦克菲尔德在《柳叶刀》发表一篇论文,称麻腮风疫苗可能引发自闭症,经媒体报道后,不少家长拒绝为孩子接种该疫苗。虽然该论文于2004年被部分撤稿、2010年被完全撤稿,该医生被发现有学术不端行为并被吊销医师执照,但伤害已经造成。6年后,英国麻腮风疫苗的接种率由最高时期的92%降至81%,麻疹病例从1998年的56例增加到2008年的1348例并致2人死亡。该论文观点还波及欧洲其他一些国家和美国,引发了全球范围的“疫苗抵制”运动。
12、疫苗的作用
疫苗在保护人类健康方面的影响是巨大的,疫苗使人类在面对传染病的威胁时,首次化被动为主动,在降低死亡率和提高人均预期寿命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疫苗前时代,传染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都很高。一些烈性传染病,甚至可能改变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人类历史的走向。如天花,在20世纪60年代前每年导致1000万人死亡。为了保护公众健康,国家广泛实施了牛痘疫苗的接种,最后消灭了历史上曾经肆虐百姓健康的烈性传染病天花。
我国自1978年开始建立和实施计划免疫,将麻疹疫苗、百白破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卡介苗等四种疫苗纳入计划免疫,可以预防麻疹、百日咳、白喉、破伤风、脊髓灰质炎、结核病六种疾病,简称“四苗六病”。2002年该政策中增加乙肝疫苗,改称为“五苗七病”。2008年,计划免疫政策扩大,成为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免费提供的疫苗品种已经从5个增加到14个,所预防的传染病也相应的从7个增加到15个,简称“十四苗十五病”。
在实行计划免疫前,我国每年麻疹的发病数几乎等于每年新生儿的人数,换言之就是儿童患麻疹无一幸免。1959年我国报告的麻疹病例为1000万例,通过实行计划免疫接种疫苗,我国麻疹的发病人数逐渐显著下降,2012年全国报告麻疹病例仅为6000余例。
脊髓灰质炎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疾病。在疫苗问世之前,几乎所有儿童都会感染脊灰病毒,每200例感染病例中会有一例出现不可逆转的瘫痪。在瘫痪病例中,5%-10%的患者因呼吸肌麻痹而死亡。通过口服糖丸疫苗普及使用,脊髓灰质炎由上世纪50-60年代每年发病数在2万-4万例,到目前国内维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
历史上白喉一直是令人恐怖的儿童期疾病之一,19世纪80年代在欧洲和美国发生的白喉大流行期间,一些地方的病死率高达50%。据估计在20世纪80年代大量使用白喉类毒素以前,在发展中国家每年约有100万病例,5万-6万例死亡。在1980-2000年期间,白喉在全球的总报告病例数减少了90%以上。我国的白喉发病率在计划免疫前是2人/10万,而计划免疫的实施使得这一局面迅速改观;2007年至今,国内无白喉报告病例。计划免疫实施后,百日咳也由以前每年300人/10万的发病率,200万病例以上,下降到现在每年只有几千例。
据中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乙肝病毒携带者9300万人,其中2000万人为乙肝慢性感染患者。自1992年至今,我国通过及时接种乙肝疫苗,超过8000万儿童免于乙肝感染。2012年5月,中国5岁以下儿童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率已降至1%以下。如果不接种乙肝疫苗,我国每年将会有40至50万新生儿因母婴传播感染乙肝病毒而成为乙肝病毒携带者。婴儿和儿童感染乙肝病毒后,约90%将发展成为慢性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终生携带乙肝病毒,其中约1/3发展为慢性乙肝患者、肝硬化和肝癌。
在国外,因公众误解疫苗,疫苗接种率下降,最终导致传染病发病率上升,疫情流行的公共卫生事件引人深思。1974年,英国有报道称接种百白破疫苗后发生36起严重神经系统反应。电视新闻持续报道此事,公众丧失信心,导致接种工作中断,接种率从81%大幅下降到31%。随着疫苗接种率的下滑,发病率由 1/10万上升至100/10万~200/10万,从而形成了百日咳的疫情。日本在同一时期也因为媒体报导百白破疫苗的不良反应而发生了与英国几乎完全相同的一幕:百白破疫苗接种率从1974年的80%下降至1976年的10%;1979年百日咳疫情流行,出现1.3万余病例,41人死亡的后果。
1998年英国医生安德鲁·韦克菲尔德在《柳叶刀》发表一篇论文,称麻腮风疫苗可能引发自闭症,经媒体报道后,不少家长拒绝为孩子接种该疫苗。虽然该论文于2004年被部分撤稿、2010年被完全撤稿,该医生被发现有学术不端行为并被吊销医师执照,但伤害已经造成。6年后,英国麻腮风疫苗的接种率由最高时期的92%降至81%,麻疹病例从1998年的56例增加到2008年的1348例并致2人死亡。该论文观点还波及欧洲其他一些国家和美国,引发了全球范围的“疫苗抵制”运动。
疫苗的广泛使用,使人类终结了天花;扩大免疫规划的逐步实施,使我国消除了由野毒株引起的脊髓灰质炎,控制了乙肝、麻疹、白喉、百日咳、破伤风、结核、乙脑等疾病。疫苗的出现,直接和间接挽救了无数生命,极大降低了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与此同时,疫苗也是最具成本效益的疾病预防控制手段。计划免疫(免疫规划)实施33年来,麻疹、脊灰、百日咳、白喉四种传染病总发病率下降99%以上,共减少发病3亿人次,减少死亡400万人,减少住院费用400多亿元。
在20世纪10项最伟大的公共卫生成就中,通过预防接种控制传染病位列其中。疫苗对个人的价值在于可以使其免遭疾病的威胁,对社会的价值在于可以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对社会经济的价值在于可以减少昂贵的医疗费用,增加社会财富。正如《疫苗学》主编普洛特金(Stanley A. Plotkin)教授所说:“除了安全饮用水之外,只有疫苗能在死亡率的降低和人口增长方面有如此重大的影响,抗生素也无法匹敌。”
13、疫苗的质量控制分为几个阶段
国家联合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863”计划疫苗项目首席科学家杨晓明称,由于疫苗应用于健康人群和婴幼儿,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至关重要。我国疫苗质量控制已从最初的仅对最终产品进行检定,发展到对疫苗设计、生产和终产品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一整套从疫苗研究、生产到使用的法规体系,并建立了符合WHO要求的疫苗国家管理体系,实施对生产中间品及终产品的质量控制以及国家批签发制度,确保上市疫苗质量,更好地维护公众健康。
14、疫苗脱离冷链运输和储存会有安全有效问题吗
国家联合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863”计划疫苗项目首席科学家杨晓明称,从法律层面讲,疫苗必须在冷链条件下运输储存,脱离冷链条件进行运输储存,是严重的违法行为。从科学层面讲,疫苗短期内脱离冷链一般不会产生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问题。这有赖于疫苗在上市前要经过苛刻的稳定性试验和挑战性试验。
稳定性试验,疫苗在批准上市前,要经过长期稳定性试验来确定有效期。按有关技术的要求,在稳定性试验要求的基础上至少要减掉6个月,才能作为疫苗的有效期。比如一个药物说明书上规定有效期为两年,实际经稳定性试验验证的时间一定要超过两年半。
挑战性试验,是一种在极端条件下的热稳定性试验,即将不同的疫苗,在37°C高温条件下放置2天—4周。如果储存2天—4周,疫苗质量符合标准,才可以出厂。
15、疫苗批签发是什么
世界卫生组织生物制品标准化专家委员会委员王军志称,疫苗批签发指的是每一批疫苗出厂上市或者进口时都要进行强制性检验、审核的制度,检验不合格或审核不被批准的,不允许上市或者进口。疫苗批签发作为一项科学有效的疫苗监管制度,是WHO要求国家疫苗监管的六项职能之一,广泛应用于世界多个国家。
从2002年生物制品批签发实施以来,国家药品监管部门逐步对疫苗实施批签发,并于2006年1月1日对全部上市疫苗实施批签发,2010年和2014年,我国疫苗批签发体系两次均通过了WHO的评估,肯定了我国批签发体系的水平。
16、疫苗上市后国家还会检查吗
疫苗上市后还要面对随机抽验。药品监管部门对包括疫苗在内的生物制品定期组织上市后监督抽验,即从市场流通环节抽取样品,检验疫苗质量。世界卫生组织生物制品标准化专家委员会委员王军志称,从多年的疫苗批签发和上市后监督抽验情况可见,我国上市疫苗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是稳定可控的。
17、我国的疫苗管理体系与国际有区别吗
根据WHO国家疫苗管理体系评估(NRA)要求,在完善的疫苗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国家疫苗监督管理涵盖了6项职能:上市许可、上市后监管(包括接种后不良反应监测)、批签发、实验室管理、监管检查(GMP)和临床试验监管,覆盖了从疫苗研发到使用的各个环节。2011年中国首次通过WHO的NRA评估,意味着中国疫苗质量管理体系符合国际标准。随着我国疫苗管理体系持续改进、不断完善,我国于2014年顺利通过了WHO的NRA复评估。
世界卫生组织生物制品标准化专家委员会委员王军志称,国家疫苗管理体系的评估也是该国疫苗生产企业申请WHO疫苗预认证获得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疫苗采购的前提条件。我国通过WHO NRA评估,为国产疫苗生产企业申请WHO疫苗预认证奠定了基础。目前,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和华兰生物生产的流感疫苗已通过WHO疫苗预认证,纳入联合国采购计划,开创了中国疫苗迈出国门的先河,预计今后5年内,中国将有更多的疫苗走向世界。
18、国产疫苗与进口疫苗质量有区别吗
世界卫生组织生物制品标准化专家委员会委员王军志称,所有上市疫苗必须符合国家药品标准,国家药品标准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药监部门颁布的国家药品标准。在我国上市的药品,无论国产或进口制品,在其有效期内各项安全性和有效性指标均不得低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要求。多年来,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疫苗生产国和使用国,在疫苗研发、生产和质量控制方面不断积累经验,疫苗质量标准不断提高,可以比肩国际水平,有些指标甚至优于国际标准,如疫苗安全性检测项目。
2013年,由于长期在疫苗及生物制品质量控制和标准化领域取得了工作成绩,经过WHO专家组严格考评,中国成为WHO生物制品标准化和评价的合作中心,能够更加深入地参与到国际生物制品标准的制定工作中,获得更多的话语权,对我国疫苗质量标准的进一步提高起到积极作用。
世界卫生组织生物制品标准化专家委员会委员王军志称,所有上市疫苗必须符合国家药品标准,国家药品标准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药监部门颁布的国家药品标准。在我国上市的药品,无论国产或进口制品,在其有效期内各项安全性和有效性指标均不得低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要求。多年来,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疫苗生产国和使用国,在疫苗研发、生产和质量控制方面不断积累经验,疫苗质量标准不断提高,可以比肩国际水平,有些指标甚至优于国际标准,如疫苗安全性检测项目。
2013年,由于长期在疫苗及生物制品质量控制和标准化领域取得了工作成绩,经过WHO专家组严格考评,中国成为WHO生物制品标准化和评价的合作中心,能够更加深入地参与到国际生物制品标准的制定工作中,获得更多的话语权,对我国疫苗质量标准的进一步提高起到积极作用。
19、一支疫苗的质量标准包含哪些指标
疫苗的质量标准含有安全、有效性等指标。以2015年12月1日刚生效的2015年版《中国药典》中收载的“A 群C 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为例,仅成品检定项下就有“鉴别试验、外观、装量差异、水分、pH值、渗透压摩尔浓度、多糖含量、游离多糖含量、效力试验、无菌检查、热原检查、细菌内毒素检查、异常毒性检查”等13项检测指标,其中如无菌检查、热原检查、细菌内毒素、异常毒性检查是安全性指标;多糖含量、游离多糖含量、效力试验是有效性指标;其他外观性状等是质量控制性指标。
20、一支疫苗是如何研发的
通常,一个疫苗从研发到上市至少要经过八年甚至二十年漫长的研发阶段。
实验室阶段对疫苗株的培育细胞基质的适应,工艺质量稳定性的探索、动物模型的建立等等,需要小鼠、豚鼠、兔子的动物实验,必要时还要上猴体。在所有动物安全性评价的前提下,理论上已经确保了疫苗的安全有效,工艺可控,质量稳定,这时可以向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申请临床试验。临床前一般需要3-5年。
申报临床根据预防与治疗不同类型,一般需报11-31套资料不等,包括疫苗株的选育种子库建立、生产工艺研究、质量研究、动物安全性评价(急性毒性、长期毒性、遗传毒性、生殖毒性、免疫毒性、局部刺激等等)以及临床方案等,上报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药品审评中心,由国家权威的专家对全套审评资料分不同部门进行审评,包括生物制品药学部、药理毒理部、临床部、生物统计部等。在审评的过程中,药审专家会根据国家《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的要求让企业完善并补充各种试验或申报资料。经过很多次的沟通补充完善,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才会给符合要求的企业发疫苗临床批件。这个时间一般为2-5年不等。
企业拿到疫苗临床批件,要根据国家《一次性疫苗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管理规定》要求选择符合要求的临床研究基地、临床研究者与监管机构。临床研究者要向监管部门提出疫苗一次性临床基地申请,申请资料包括疫苗伦理委员会审批在内的12项申报资料。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认证查验中心派专家组到生产企业以及疫苗临床研究基地进行现场核查,包括人员资质、硬件与软件符合要求,或整改通过,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核发一次性临床基地批件,方可进行临床试验。而临床样品必须在符合国家GMP要求的厂房生产,自检合格并通过食品药品监管总局中检院检定合格。临床方案需通过第三方伦理委员会通过,国家药审临床专家认可,方可开展临床试验。这个时间半年到一年。
临床研究分为I/II/III期三个研究阶段,三期临床均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或对照苗)的状态下进行。疫苗人体临床试验国家有严格的管理办法,包括《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疫苗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指导原则》《伦理委员会药物临床试验伦理审查工作指导原则》《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疫苗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临床试验数据管理工作技术指南》等等。I期临床一般几十人。鉴于I期临床主要考察安全性的重要性,国家有专门的《药物Ⅰ期临床试验管理指导原则》。从人员到现场以及监管都有严格的SOP要求。I期临床安全性良好,上报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备案方可进行II期临床试验。
II期临床试验主要考察疫苗的剂量探索,以及初步的有效性评价和进一步扩大人群后的安全性。一般受试者为几百人到上千人。II期达到预期目的,上报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备案方可进行III期临床试验。
III期临床试验为全面评价疫苗的保护效果和安全性,受试者一般为数千人到几万人不等。该期是疫苗获得注册批准的基础。III期临床试验结束,获得预期临床保护效果,安全性良好,企业方可将临床资料递交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药审中心申报注册生产批件。
全部临床试验时间一般至少3-6年,甚至长达十几年不等。每一期临床试验都可能因安全性等出问题而叫停,甚至被“毙掉”。
申报生产的过程中同样要经过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药审中心不同领域专家的审评。资料符合要求,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发给企业生产现场、GMP、注册现场三合一检查通知,企业要在180天内准备好符合GMP要求的生产车间,并在车间内进行三批生产车间系统验证,三批疫苗一致性系统验证以及三批中检院送检样品验证,验证均为生产全过程的系统性动态验证,从投料开始到原液等中间产品,包括生产的各个环节一直到最终产品,随时抽样检定合格方可。最终拿到三批中检院合格样品质检报告。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药审中心重新将全部申报生产的申报资料审核无误符合疫苗生产国家新版药典质量标准,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给企业核发生产批件、新药证书、GMP证书。这个过程一般需要2-5年。
企业拿到生产批件后,方可在GMP车间生产疫苗。疫苗上市后国家要求新药必须进行上市后大规模人群的IV期临床的观察,以考察疫苗在大面积人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综合评价。
21、一支疫苗是如何生产的
疫苗品种较多,工艺路线复杂,通常主要的生产流程如下:细菌或病毒种子复苏—发酵培养—纯化—分装(冻干)—包装—自检—批签发。同时,在确保每年几亿剂次疫苗的供应的情况下,疫苗企业也一直在进行工艺改进工作,如:转瓶培养向细胞工厂、生物反应器培养转变,以减少污染提高均质性;去除抗生素、硫柳汞、明胶保护剂,以减少外来过敏原等等。
疫苗生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要遵循的2010年修订版GMP可谓欧盟GMP“汉化版”,和国际接轨。
2010版GMP要求生产企业做到几个必须:疫苗生产企业必须在合格供应商处采购原材料,必须使用验证合格的厂房设施设备,必须保证工作人员持续培训考核,必须遵循药监部门批准的工艺生产,必须做好各环节产成品的检定放行并按要求存储。所有这些环节,还必须做到事无巨细真实完整的记录,这样才能保证生产出的每一支疫苗都是合格的产品。
如疫苗生产的配制、过滤、转运、灌装等过程生产环境洁净级别须在B级背景下的A级(ISO 4 .8)操作,A级的洁净级别是什么意思呢?不允许检出细菌!每立方米空气中的≥0.5μm的尘埃粒子不能超过20个!这是一个相当严苛的标准,而且有环境监测在线监测报警设施,确保随时监控。
22、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主要方式
中华预防医学会有关专家称,人的机体接触致病的病原微生物后可能染上相应的疾病,这些微生物会刺激我们的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通过这种反应我们人体内可以产生针对这种病原微生物的抗体,这些抗体可以与体内的病原微生物结合并杀死病原微生物,达到抵抗疾病的作用,使我们保持健康。疫苗接种就是模仿病原微生物相似刺激我们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能力,但是又不会使我们真的发病,只是刺激体内产生相应抗体,使我们形成对相应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当我们再接触到相应的病原微生物时,体内的抗体就可以将这些入侵的病原微生物中和并清除。以乙肝疫苗为例,我们接种乙肝疫苗后,乙肝疫苗病毒在体内复制繁殖,刺激受种者的机体产生免疫反应但又不会使我们真的患上乙肝,当这一反应达到免疫水平时,即使接触到乙肝病毒,我们也不会成为感染者了。
23、宝宝们为什么需要接种疫苗
中华预防医学会有关专家称,宝宝出生后,可以从母亲体内遗传一定的抵抗传染病的抗体,但其会随着宝宝月龄增长而逐渐减弱和消失,容易感染传染病。为了提高其抵抗力,预防传染病的发生,需要按照免疫规划及时给宝宝们接种疫苗,保护他们健康成长。绝大多数宝宝按免疫程序接种疫苗后,会形成牢固的群体免疫屏障,既可以保护自己不得病,同时也可以保护少部分因疾病不能接种或暂缓接种疫苗的其他宝宝。因此,预防接种是最有效、最经济、最便捷的保护宝宝健康的手段,每名适龄儿童宝宝均须在条件允许情况下,按免疫规划要求进行预防接种。《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
24、因疫苗接种产生的严重异常反应如何处理
中华预防医学会有关专家表示,我国国务院颁布的《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规定,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合格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
在县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进行诊断后,如诊断结果认为是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由第一类疫苗引起的可以向当地的卫生计生部门申请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如为第二类疫苗引起的,则由疫苗生产企业补偿。
25、宝宝疫苗免疫程序应考虑的因素
中华预防医学会有关专家称,免疫程序是儿童预防相应传染病需要接种疫苗的种类以及接种的先后次序和要求。
免疫程序的制定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因素:(1)传染病流行情况:包括传染病流行的种类、特点、强度、周期性、影响因素、年龄发病的危险性以及对机体危害的严重程度。(2)免疫学因素包括:疫苗的生物学特性和免疫效果,如疫苗的免疫原性、免疫的持久性、各种抗原同时接种到机体,机体的免疫反应与免疫应答。(3)当地实施预防接种的具体条件:如疫苗的供应能力、接种疫苗的成本效益、受种者承受能力,以及交通和经济状况等。免疫程序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疾病谱的变化、流行规律的改变以及新型疫苗的批准上市等,会进行适宜的调整。
26、给宝宝接种时的注意事项
中华预防医学会有关专家称,给宝宝接种时,首先,医生需要核对基本的接种信息,做到“三查七对”,所有信息核对无误后才能接种疫苗。而家长们应该配合医生做好孩子的安抚,如给婴儿微笑以及温柔的身体接触,给稍大小朋友讲有趣的小故事,或者说些轻松话语分散紧张情绪。按照医生要求,给孩子脱好衣服,暴露出接种部位(大腿或者胳膊)。避免接种时孩子晃动。
第二、接种疫苗时,家长一定要轻柔地固定住孩子的体位和相应的肢体关节,可用双腿安全控制住孩子,保持稳定体位,防止因孩子哭闹、挣扎造成注射部位错位。特别提醒家长,要允许孩子哭,不要强制让他勇敢,帮助孩子减轻疼痛。应及时给予孩子赞扬、拥抱和惊喜。
27、预防接种后家长们的“五牢记”
中华预防医学会有关专家认为,孩子接种疫苗后,家长们应注意如下几点:
首先,要在接种门诊留观30分钟,观察孩子是否会发生罕见的严重速发性过敏反应,以便在第一时间得到救治。同时询问接种医生,回家后遇到孩子出现发热等不适,应如何处理,以及正确使用退热药。确定孩子无不适后,才可离开接种现场。
第二,服用脊灰减毒活疫苗(“糖丸”)或者轮状病毒减毒活疫苗后半小时内不要给孩子进热食或哺乳。
第三,查看预防接种证是否已预约下一次接种疫苗时间,回家后需要在日历上做好下一次带孩子接种疫苗日期的标记。
第四,留存需要咨询的电话。
第五,接种疫苗当天,最好不要给孩子洗澡,避免注射针眼感染。不要给孩子新的食物,以防出现过敏反应难以做出原因判断。
28、接种后会出现不良反应吗
中华预防医学会有关专家称,疫苗对人体是一种外来异物,个别人在接种疫苗后发生正常免疫反应的同时,局部或全身可能出现一些生理病理性反应,并表现出的临床的症状、体征,因此,每种疫苗说明书均注有不良反应项,而不良反应可分为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
29、什么是预防接种一般反应
中华预防医学会有关专家表示,一般反应是指在免疫接种后发生的,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主要有发热和局部红肿,同时可能伴有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综合症状,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绝大多数预防接种反应为一般反应,通常为一过性,一般1—2天可以恢复,不需要做特殊处理。
对于较重的局部反应,如出现红肿、硬结可用清洁毛巾于接种疫苗24小时后热敷,每日3—4次,每次15分钟,可以帮助消肿,减少疼痛。家长们需要注意的是,卡介苗接种后2周左右会在接种部位出现小脓包,为正常局部反应,禁忌热敷。遇小脓包破溃可涂抹1%紫药水以防感染,待其自行吸收、结痂后,即可形成卡疤,但不是每个新生儿接种卡介苗后都会出现上述反应的。对较重的全身反应如高热,体温超过38.5°C时,可以服用儿童专用退热药退热,但遇持续高热小朋友异常哭闹,应及时到医院对症处理,同时向接种门诊报告孩子反应情况,接种门诊医生要做好登记和咨询,必要时报告上级主管部门。
30、什么是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我国国务院颁布的《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规定,异常反应是指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
中华预防医学会有关专家称,仅极个别人由于个体差异可能出现罕见的异常反应,需要进行临床处置。对此,儿童家长不需要过分担心,所有免疫接种门诊都备有急救药品和设施,出现疑似严重异常反应,医生都会在第一时间及时处理和救治。每次接种疫苗后,医生应告知家长一些注意事项以及出现不良反应后的处理办法。当宝宝接种疫苗后出现任何不良反应时,家长一定要及时和接种门诊的医生联系,可以电话咨询或及时带孩子到医院就诊,同时向接种门诊医生报告。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可由疫苗本身固有特性和受种者个体因素所引起,其发生率极低,当反应较重时,需要进行临床处置。绝大多数异常反应经过治疗不会遗留永久性损害。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主要有过敏反应、无菌性脓肿和热性惊厥等。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组织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进行调查诊断。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能做出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诊断。
31、如何诊断疫苗接种异常反应
中华预防医学会有关专家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调查诊断是一项技术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多学科的专业人员共同参与,一般由区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组织专家进行调查诊断。遇到死亡、严重残疾、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由市级或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组织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进行调查诊断。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原则上由临床、流行病、免疫规划、实验室检验等有关专业人员组成,调查诊断专家组依据法律、部门规章和技术规范,结合临床表现、医学检查结果和疫苗质量检验结果等,进行综合分析,作出调查诊断结论。任何医疗单位和个人均不得做出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诊断。
32、什么是接种偶合症
中华预防医学会有关专家表示,预防接种偶合症是指小朋友预防接种时,正处在某一传染病的潜伏期或前驱期,或者其他疾病的发病早期,接种疫苗后按其病程的规律恰好发病。这种情况通常是接种疫苗时间与得病时间发生了巧合,属于预防接种偶合症。当遇到小朋友所患疾病比较严重时,极易导致家长误解。实际上,偶合症与预防接种不存在因果关系,仅是在时间上巧合,不论是否接种疫苗,其疾病都要发生。因此,当接种疫苗后出现偶合疾病时,家长应及时带小朋友到医院就诊,避免贻误孩子疾病的治疗。
33、有过敏史的个体能接种疫苗吗
中华预防医学会有关专家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三部),不同的疫苗除包括不同的抗原(即使人体产生免疫应答获得抗体的成分)以外,随制备工艺的不同,可能会有不同的佐剂,防腐剂,以及生产过程中残留的一些成分。常用的佐剂有氢氧化铝;防腐剂有甲醛,硫柳汞,苯酚;残留成分,如生产过程为防止细菌生长使用抗生素,牛血清白蛋白,常用的有链霉素。人体可能会对疫苗中的某种成分过敏,在接种某种疫苗后发生过敏反应,如发生严重过敏反应,以后则不能再接种该疫苗。
严重过敏反应通常发生在接种后数分钟和数小时内,表现为非特异性皮疹、喉头水肿、呼吸困难、喘息、低血压、休克等,需要及时医疗救治。接种疫苗前筛检禁忌是预防发生严重过敏反应的很好做法。
免疫门诊医生需要通过详细问诊,排除接种疫苗禁忌证后,方可接种疫苗。如对牛奶过敏宝宝,不能服用“脊灰糖丸”;严重过敏体质的人,需要慎重接种疫苗。因此,应在医生严格筛检疫苗禁忌的情况下,酌情接种疫苗,以便做到安全接种。
34、什么样的人群不宜接种疫苗
中华预防医学会有关专家称,受种者只有在机体健康状态下,接种疫苗才能产生较好的免疫应答并产生较高的抗体水平,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而患有重症慢性疾病,如活动性肺结核、心脏代偿功能不全、急慢性肝肾病变、血液系统疾病、活动性风湿病、严重皮肤疾病等,急性发病时不建议接种疫苗,以免加重病情或使反应加重。当病情长期稳定时,可以适度接种疫苗,如流感、肺炎等疫苗。
患有严重神经系统疾患的人,往往存在神经功能障碍和免疫功能障碍,患有或者曾经患过癫痫、脑炎后遗症、抽搐、惊厥等病症的人,应慎重接种疫苗。
小朋友如有严重营养不良症状,接种疫苗也应慎重。因其可能存在免疫功能下降,体内蛋白质缺乏,影响抗体产生,接种疫苗后免疫效果不理想。尤其是小婴儿严重营养不良、严重先天畸形、严重佝偻病、消化功能紊乱及障碍者,应暂缓疫苗接种,最好待疾病状况改善后再接种。
35、如孩子因发热错过接种疫苗,如何补种
中华预防医学会有关专家表示,发热是很多疾病的前驱症状,特别是传染病,大多数人在发病前表现为发热。对正在发热者接种疫苗有可能出现:(1)加重病情,如小宝宝高热不退,可能诱发高热惊厥;(2)降低接种疫苗的效果;(3)误将疾病的发热当成接种疫苗后不良反应,影响以后疫苗的接种。因此,对于正在发热,特别是高热者应暂缓接种疫苗,采取退热措施,积极诊治原发疾病,热退且体温稳定或原发疾病痊愈后,再补种疫苗。如果孩子因为发热错过了接种疫苗,可以等孩子病愈后,补种疫苗。
因此,需要提醒家长注意的是,在接种疫苗前,应该给孩子做好体检,向接种医生告知孩子近期身体状况、是否接触过传染病人,以便接种医生根据您的介绍,筛查接种疫苗的禁忌症,预防或减少偶合症的发生。
36、哪些人是没机会打疫苗的
中华预防医学会有关专家称,在实施接种疫苗过程中,为避免接种疫苗后可能发生异常反应,规定了接种疫苗的禁忌。
世卫组织(WHO)列为疫苗使用禁忌情况的有:
(1)免疫异常者。先天性或获得性免疫缺陷、恶性肿瘤等,以及应用皮质固醇、烷化剂、抗代谢药物或放射治疗而免疫功能受到抑制者,一般不能使用减毒活疫苗,如不能口服脊灰糖丸,不能接种麻疹疫苗。
(2)急性传染病患者。如果受种者正患有伴有发热或明显全身不适的急性传染病时,应推迟接种。
(3)既往接种疫苗后曾经出现过严重不良反应者。如对疫苗成分严重过敏,或者接种疫苗后出现严重过敏反应,不应该继续接种同一种疫苗。
(4)神经系统疾病患儿。对患有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的儿童,如未控制的癫痫、婴儿痉挛或进行性脑病等,不应该接种含有乙脑、流脑、百日咳等抗原的疫苗。
预防接种人员在接种疫苗时,应根据孩子的健康状态判定是否可以接种。遇《中国药典》及疫苗说明书中明确规定的禁忌,不应接种疫苗,或者推迟接种疫苗。
37、病期小朋友应暂缓接种疫苗
中华预防医学会有关专家表示,当孩子生病时,无论何种疾病都不宜接种疫苗。因为这时孩子身体处于疾病状态,免疫力较差,接种疫苗也不会发生较好的免疫应答反应。相反,有可能会加重病情或加重接种疫苗后的不良反应。如果孩子接种疫苗前患病,要看患的是什么疾病,如疾病急性期的发热,体温高于37.0℃,或有淋巴结肿大、肺炎、气管炎等;慢性病活动期;各种皮炎、化脓性皮肤病、严重湿疹;身体不适、腹泻,剧烈呕吐等,应在疾病痊愈或者症状缓解后,在医生指导下接种疫苗。需要强调的是如果孩子每天大便次数超过4次,应待孩子恢复正常大便后2周,才可服用脊灰和轮状病毒疫苗。
38、慎重接种疫苗“三须知”
中华预防医学会有关专家称,需要慎重接种疫苗的情况有:1.曾经患有癫痫、抽搐、惊厥的神经系统疾患;2.有过药物、食物等过敏史,正在使用免疫抑制剂;3.患有严重心脏病、肾病、血液病等,并转为慢性疾病。对于这类小朋友,家长应该向医生详细提供孩子患病和疾病诊断治疗情况,提供宝宝接种疫苗前的身体状况,以判断是否可以接种疫苗。大多数疫苗的慎用征是暂时的,可以在孩子身体康复后补种。
39、因病暂未接种疫苗宝宝家长们的“五注意”
中华预防医学会有关专家称,由于患病或者身体不适,孩子不能接种疫苗的家长会担心孩子更容易生病,甚至忧心忡忡。怎么做才能保证孩子健康、远离疾病呢?在此,温馨提示家长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积极治疗原发病,争取早日康复,视孩子身体情况,酌情尽快恢复接种疫苗。
第二,每日带孩子进行户外活动,强身健体,但应注意不带孩子去人多、环境密闭、空气不流通的地方,以免增加孩子感染疾病的风险。
第三,合理喂养,平衡膳食,保证一日三餐给孩子充足营养物摄入,满足身体需要,增强体质和抗病能力。
第四,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有助于改善其免疫系统,增强免疫力。
第五,保持孩子清洁卫生。因为孩子大都有手、口动作,容易将细菌带进体内而增加感染疾病风险。家长要给孩子勤洗手、勤换衣服,同时经常清洗孩子接触的玩具,尽量做到生活环境清洁的。
40、因病推迟接种疫苗行吗
中华预防医学会有关专家称,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免疫功能异常者、急性传染病患者、既往接种疫苗后有严重不良反应者、神经系统疾病患者,部分疫苗不能接种。轻微生病时可不推迟疫苗接种。如果需要推迟,应由医生决定推迟时间的长短,只要在可接受的时间范围内是可以继续接种的,而对于需要多剂次接种的疫苗,如果各剂次间隔时间过长会影响免疫效果,甚至需要重新按程序接种。同时,推迟时间过长可能会增加儿童患相应疾病的风险。
41、宝宝如对牛奶、鸡蛋过敏,接种疫苗家长们要注意什么
中华预防医学会有关专家认为,目前国家免疫规划推荐的疫苗中,对牛奶过敏的宝宝不应接受口服糖丸型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因为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成分中含有奶粉,所以应改为不含牛奶成分的口服液体型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或接种注射型灭活脊髓灰质炎疫苗。上述两种疫苗因均不含牛奶成分,仅单纯对牛奶过敏的宝宝是可以接种的。对鸡蛋中的卵清蛋白(即鸡蛋清)过敏者,禁忌接种季节性流感疫苗、黄热病疫苗、部分狂犬病疫苗,因为这些疫苗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了鸡胚细胞进行组织培养,疫苗终产品中会残留痕量的卵清蛋白。
42、什么叫疫苗挑战性试验
中华预防医学会有关专家称,疫苗挑战性试验,就是让疫苗接受温度、光照、振动、反复冰冻和融解,甚至氧化等各种苛刻的挑战,看看它在什么条件范围内仍然能够保持合格,即看看疫苗对环境有多大的适应能力。如果这支疫苗足够“强大”,不怕外界干扰,它能够“强大”到什么程度?如果它非常“脆弱”,会“脆弱”到什么地步?
疫苗挑战性试验,包括加速稳定性试验和强制条件试验。
加速稳定性研究,是指高于实际贮存温度条件下的稳定性研究,通常是指37℃或室温。科学家们通过这种试验,了解产品在短期偏离保存条件下产品的稳定性情况,为确定产品有效期和保存条件提供支持性数据。
强制条件试验,是指在影响较为剧烈的条件下进行的稳定性研究,如高温、光照、振动、反复冻融、氧化等。
为了保证疫苗的质量,对疫苗开展挑战性试验,贯穿于整个药品研发阶段和药品上市及上市后研究。
研发中的“挑战”有哪些?我国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生物制品稳定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对疫苗挑战性试验的要求和标准做了明确的规定。因此,每种疫苗在上市前的研发注册阶段,就要按指导原则进行挑战性试验。试验结果,作为制定该疫苗有效期和储存条件的依据。
上市后的“挑战”有哪些?获批注册上市后,大部分疫苗每批出厂前,还要按《中国药典》进行37℃加速稳定性试验检测。即疫苗在出厂上市前,放置在37℃环境下一定时间段(2天—4周不等),如果有效成分含量(如活菌数、病毒滴度、或效价)下降值在可接受范围内,并且疫苗整体仍然合格,才能判定该疫苗是合格的产品,然后放行上市。中检院在对疫苗进行批签发时还要抽检产品的热稳定性。
根据不同疫苗的特性,它们接受37℃挑战的时间也有所不同。《中国药典》(三部2015版)对疫苗37℃加速稳定性的检测时间要求划分如下:
进行48小时试验的有: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糖丸;
进行72小时试验的有:冻干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
进行7天试验的有: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冻干乙型脑炎灭活疫苗(Vero细胞)、森林脑炎灭活疫苗、双价肾综合征出血热灭活疫苗、麻疹减毒活疫苗、腮腺炎减毒活疫苗、风疹减毒活疫苗(人二倍体细胞)、水痘减毒活疫苗、麻疹腮腺炎联合减毒活疫苗、麻疹风疹联合减毒活疫苗、麻腮风联合减毒活疫苗;药典未收载的口服轮状病毒活疫苗也进行7天热稳定性试验;
进行28天试验的有:皮内注射用卡介苗、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Vero细胞)。
还有一些疫苗,它们的有效成分并非活的细菌和病毒,如多糖、多糖蛋白质结合物等。它们是在“热”条件下较为稳定的物质,并不需要进行热稳定性试验,如: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疫苗(Hib疫苗)、A群C群脑膜炎球菌结合疫苗、ACYW135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等。
《中国药典》(三部2015版)疫苗37℃热稳定性试验标准
序号
品名
类别
特性
37℃热稳定性试验
时间
滴度/效价符合要求,仍应合格。
1.
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
病毒性
减毒活苗
48小时
病毒滴度测定,仍应合格。
2.
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糖丸
病毒性
减毒活苗
48小时
病毒滴度测定,仍应合格。
3.
冻干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
病毒性
减毒活苗
72小时
病毒滴度测定,仍应合格。
4.
麻疹减毒活疫苗
病毒性
减毒活苗
7天
病毒滴度测定,仍应合格。
《疫苗的科普知识》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pds.yuduxx.com/weidong/374690.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