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都网 > 河南新闻 > 平顶山新闻 > 鹰城印象 >

话新旧年俗 品浓淡年味

[摘要]??? 1月24日,行人从市区光明路中段年货摊点旁走过。当日是农历腊月二十七,春节将至,鹰城街头的“年味儿”也越来越浓。吉祥的福字、火红的春联和高悬的灯笼无不散发着节日的气息。本报记者 王尧 摄 ????1月20日是农历小年,往年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听不到了,...

??? 1月24日,行人从市区光明路中段年货摊点旁走过。当日是农历腊月二十七,春节将至,鹰城街头的“年味儿”也越来越浓。吉祥的福字、火红的春联和高悬的灯笼无不散发着节日的气息。本报记者 王尧 摄

????1月20日是农历小年,往年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听不到了,雾霾侵袭的背景下,市民对“禁燃”表示了理解和支持。虽然过年燃放鞭炮这种传统历经世代传承,早已成为一种年俗和情感寄托,但是过年的传统不止燃放鞭炮这一种。“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此外,许多新的年俗也应运而生,比如说微信拜年、微信红包……

????近日,关于新旧年俗这一话题在网友中引起热议。

????强求留住旧年俗没有必要

????网友“果红翟”:年俗变化缘于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并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被赋予了新内容。春节是中华民族最传统、最隆重的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中,形成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比如放鞭炮、贴春联、吃年夜饭、守岁等。直至今天,这些习俗仍是家家户户过年时的重要内容。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一些约定俗成的年俗也在发生着变化。比如,过去多是大家庭,兄弟姐妹、祖孙几代组成了一个家庭“社会”,现在家庭越来越小型化,多是三口之家,家庭“社会”萎缩,旧民俗的发生没有场合,自然会慢慢消亡。同时,随着人们居住条件的改变,电视、电脑也直接冲击着旧民俗。比如,过去腊月二十三祭灶活动,因为城市里已经没有柴火灶,厨房里只有燃气炉,想祭灶也不知该把灶君的画贴在哪里;腊月二十四“扫尘”,大家都还在上班,找一个小时工帮助打扫卫生已经算对得起这个年了;穿新衣,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后,平常就可以购置新衣,过年时穿新衣的喜庆早已没有。旧年俗日渐式微,人们为庆祝春节需要其他的方式寄托美好心愿,适应现代生活方式的新年俗自然应运而生。这些新年俗包括旅游过年、大年三十看春晚、电话拜年、短信拜年、发红包拜年、网上拜年等等,还有为保护环境对烟花爆竹燃放做出限制等。过年的时候,我们怀念旧民俗,其实是在怀念过往的岁月。但是有些东西随着时代发展会自然淘汰,谁也阻挡不了其消亡。生活方式变了,强求留住某种生活方式没有必要。千百年来,年俗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被不断赋予新内容。与时俱进,在发展中传承,正是春节永葆生命力的根本原因。

????网友“树洞里的猩猩”:用发展的眼光看,文化传承与民族创新并不矛盾。一方面思乡、团圆等浓浓的中国情愫,在华夏五千年文明中从没隔断过,其中包含着感恩、孝道、乡愁等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文内涵,需要继承和发扬;另一方面用科技引领社会进步,爱护蓝天白云,是我们共同的责任,用电子鞭炮、抢红包等方式欢度新春佳节,既环保又有趣味,老少皆宜,二者结合在一起,才会推动时代不断发展,文明不断进步。

????新年俗反映出社会的进步

????网友“白开水”:不可否认,随着一些传统年俗的消失,人们记忆中的那种“年味儿”越来越淡。如今在城市里过年,人们不再赶大集、蒸年糕、剪窗花,甚至连年夜饭也懒得做了,而是到饭店里撮上一顿。这些变化,是人们物质生活丰富之后的必然结果。我觉得,一些传统年俗的消失,倒反映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今天怀念过去的“年味儿”,不是怀念过去的过年方式,而是渴望过年的那种团聚和热闹。

????网友“小小小女人”:小朋友们喜欢浓一点,老年人则喜欢淡一点。过节的形式只是表象,在数千年传承中,不是所有习俗都原封不动被保存下来,在不同时候会有不同发展。

????网友“没钱万万不能”:搁在以前,哪有春晚?哪有抢红包啊?以前放鞭炮也许是排解乏味生活最热闹的一种方式。现在则完全不同了,放鞭炮已经承载不起“年味儿”这个重担,“年味儿”决不会因不放鞭炮而消失,新旧年俗只是过节的形式上的不同,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年味儿”是享天伦的亲情之约

????网友“淡若清风”:现在,过年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是阖家团圆的日子,“年味儿”是在外打工和求学等游子回家团圆的幸福。除夕之夜,围坐在一起。看看父母逐渐苍老的容颜,看看孩子要压岁钱的天真烂漫,听听亲人说不完的家长里短,听听朋友说不尽的童年故事,欢声笑语带走了疲惫,亲情乡情抚慰了心灵,这就是“年味儿”。现在,过年不仅仅是一个传统佳节,更是一个共享天伦的亲情之约。

????网友“布衣若兮”:年的脚步越来越近了,大街上、超市里,熙熙攘攘办年货的人们,是对生活的热情,对美好来年的向往。过年是一种习俗,更是一种情结,而我们更在意的是美好亲情的升华,是许下的一个个新年愿望。

????网友“雨木”: “年味儿”的浓与淡个人认为是一种辩证关系。当年的浓,其实一部分体现了生活的艰难。今天的淡,却洋溢着国人富足之后的幸福感。年的味道,是浓淡总相宜的,过年,就有中国人的圆满;过年,就有中国人的快乐。不要总埋怨大家只顾埋头在微博微信里,能让天南地北的亲情友情近在咫尺,也只有依赖这种高科技的手段。其实浓与淡,都在人的心里。

????短信拜年、视频拜年、微信红包,可以算得上是一种新年俗。随着社会发展,过年的方式在不断变化,“年味儿”永远不会消散。未来,人们还会发明其他新的值得提倡的新年俗,只要其体现的是春节本质上的人与人之间情感的联系与融洽,淡一点,浓一点,都无不可。也许,若干年后我们的孩子长大了,他们也会怀念现在的“年味儿”。

????(宋旻)



《话新旧年俗 品浓淡年味》河南新闻-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pds.yuduxx.com/yingcheng/739649.html,谢谢合作!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新闻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

详细声明请点击进入>>

返回豫都网首页
版权所有: 豫都网 Copyright(c) 2010-2015 YuDuWang Network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3014680号
若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来信通知,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邮箱:admin@yuduxx.com
未经豫都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