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河南新闻 > 平顶山新闻 > 湛河区新闻 >

中国平顶山市政府门户网站

[摘要][平顶山市十二五规划建议解读]新农村孕育新希望 文章来源:平顶山日报 发布时间:2010-11-29 湛河区曹镇乡五虎刘村农民利用靠近水库的地理优势发展养殖业,许多村民靠养鸭养鹅走上了致富路。本报记者牛智广摄 郏县冢头镇前王庄村的农家别墅一点也不比城市的...

[平顶山市十二五规划建议解读]新农村孕育新希望

文章来源:平顶山日报  发布时间:2010-11-29

 

    湛河区曹镇乡五虎刘村农民利用靠近水库的地理优势发展养殖业,许多村民靠养鸭养鹅走上了致富路。本报记者牛智广摄

    郏县冢头镇前王庄村的农家别墅一点也不比城市的差。本报记者姜涛摄    

叶县田庄乡张申庄中心村新建的篮球场乐了农家娃儿。本报见习记者王尧摄

    

    大型联合收割机在湛河区曹镇乡田间作业。本报记者李志勇摄

    规划要点

    落实增收措施

    以农业科技创新和经营方式创新为重点,推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更大力度、更加规范地推进土地依法流转,提高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水平;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化组织程度;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加大对农民针对性、实用性培训力度,让每个有带动能力的农民都能掌握一门致富技能。

    推进新村建设

    以自然村庄整合和基础设施完善为重点,推进农村生活方式转变,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继续坚持“文化、特色、生态、宜居”的要求,确定中心村、整合自然村、抓好示范村。坚持科学投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向中心村倾斜,靠基础设施的完善引导农民逐步向中心村集中;重视规划引导,对符合规划、经过设计的农民建房给予引导性补贴,不让农民在没有规划的地方建房子、不建没有经过设计的房子。

    提升粮食生产能力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提高农业抗灾减灾能力;实施科技支撑工程,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和土地产出率;加强农业现代物质装备,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创建粮食高产示范区。在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畜牧业、林果业和优质高效经济作物,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我市近6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市的现代化,没有农民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市人民的全面小康。因此,《中共平顶山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中提出,要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三农”工作的重要载体,持续实施新农村建设“两个规划”,推进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

    专业合作社让农民增收

    11月23日,叶县夏李乡沈庄村农民沈新堂脸上乐开了花。他告诉记者:“有河南和谐先锋农民专业合作社叶县分社的支持,俺今年比去年的收入翻了一番,这都是现代高效农业给俺带来的好处!”

    2009年12月成立的河南和谐先锋农民专业合作社总社设在濮阳市。合作社的宗旨是通过土地流转,整合中小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民土地进行规模化种植,建设无公害绿色产业基地,以订单农业等形式对接市场,实现农民增产增收。对入社土地,合作社实行统一耕作、统一供种、统一灌溉、统一施肥、统一防治、统一收割、统一销售、统一分红的“八统一”模式。

    “加入河南和谐先锋农民专业合作社后,靠农资产品直供,市场价115元一袋的复合肥95元就可以买到,3.5元一袋的除草剂1元就可以买到,6元1公斤的玉米种子2元就可以买到,这是最直接的节支增收。除此之外,土地还可以用大型农机耕作,节省了时间,节约了资源,提高了土地收益。”叶县夏李乡向阳分社负责人刘兴中告诉记者。

    市农业局局长李庆豪说,发展是硬道理。市委、市政府一直强调,新农村建设要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基础,制定和完善经济发展规划,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落实具体增收措施,把增收计划延伸到每一户群众。农民增收规划重点是推进土地依法规范流转、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规模培训农民。今年截至目前,全市已新增土地流转面积14万亩,增加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5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34个,培训农民工2.85万人,新增农民转移就业4万人,带动致富农户56.2万户。

    新村建设应“两手抓、两促进”

    《建议》提出,要继续坚持“文化、特色、生态、宜居”的要求,确定中心村、整合自然村、抓好示范村,加大科学投入,加强规划引导,抓好示范带动,用5年时间,使规划的539个中心村50%基础设施完善,形成建设规模。

    新华区阳镇党委书记杨玉波说,《建议》把新农村建设列为“三大任务”之一。很好地解决农村脏、乱、差现象,就要对农村的基础设施、环境卫生舍得投入。如何做到城乡一体化,首先要做到产业布局一体化、服务一体化,如果不是中心村,那么资金问题怎么解决?城乡一体化要有好的规划。

    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副主任王洪宇说,要在全社会形成广大农民自觉自愿,各级干部积极作为、主动服务,社会各界踊跃帮建、全面推进的良好氛围。一要坚持抓示范中心村先行一步和中心村随身跟进“两手抓、两促进”。督促各县(市、区)既抓示范带动、更抓全面展开,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市人民。二要坚持抓农民增收规划和新村建设规划“两手抓、两促进”。加大对中心村建设的投入力度,对符合规划、经过设计的农民建房继续给予引导性补贴。通过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套,引导农民向中心村集中。坚持科学投入,建立科学的统筹整合机制,凡是涉及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农民生活环境质量的资金,首先要集中投向中心村。整合帮建力量,组织好、实施好驻村帮建和“百企帮百村”活动,强化督察考核,发挥帮建作用,树立帮建形象。

    科技支撑工程让土地生金

    《建议》提出,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科技支撑工程,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创建粮食高产示范区。

    市农机局局长韩德怀说,我市农业机械化水平目前麦季全面实现了收获机械化,秋季在50%左右。就汝州市来说,除了个别山区秋季不能全面实现机械化,其他大部分地区可以实现机械化。《建议》指出,“十二五”期间要“加强农业现代物质装备,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实际上保守了一些,“十二五”我市可全面实现农业机械化。

    叶县田庄乡党委书记李红民说,我们以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为抓手,以打造无公害蔬菜第一乡为奋斗目标,突出抓好畜牧、蔬菜两大农字号产业,并根据地理位置、水土条件进行区域布局,明确每一个产业、每个园区都有一名班子成员协调服务。坚持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依托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及邻近县城、交通方便的区位优势,发挥“三种人”(在外工作人员、在外务工致富人员、在家致富能人)的作用,引导和带动农民调整产业结构,上项目,办园区,增收致富,实施土地规模经营,进行合理流转,发展现代农业,掀起全民创业热潮,全乡今年新增温棚、五熟等高效种植项目23个,发展无公害蔬菜面积达到8000余亩,蔬菜专业村19个,蔬菜专业合作社6家,占地30亩以上的巨型大棚60座。全乡28个行政村中有23个达到了“一村一品”的要求。今年财政收入有望突破1000万元大关。(本报记者罗子彪)

    百姓故事

    一个农机手的创业历程

    “过去单打独斗不赚钱,自从成立了农机专业合作社,俺们6户每家年均纯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上。”近日,汝州市民生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袁现听对记者说。

    袁现听今年50岁,是汝州市小屯镇杨寨中村村民。2008年10月,他吸纳5个农机户,购置大型拖拉机7台,自走式联合收割机两台,免耕播种机、秸秆还田机、旋耕机等17台(套),喷灌机5台等,总投资达130万元,创办起汝州市民生农机专业合作社。

    1975年,袁现听初中毕业。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他筹集6900元买了一台集体出售的旧拖拉机,农忙耕作,农闲运输。那时,懂农机的师傅难找,加上买的是“二手货”,拖拉机动不动就出毛病。袁现听只好自己钻研农机维修技术,一有空闲就翻阅农机书籍,琢磨农机,出了问题自己慢慢尝试着修。几年下来,老袁把农机摸了个透儿,一些新农机手纷纷拜他为师。

    1985年,袁现听与周边一些村签订机械耕作协议,开始走出去经营。到1995年,他已经成为拥有4台(套)大型耕耙播收农业机械、10多名农机手的农机专业大户。

    2000年,袁现听响应国家农机跨区作业政策,带领自己的农机团队走出汝州开始跨区服务。

    “玩”农机“玩”出了名堂,袁现听富而思源,不忘回报社会。合作社开办以来,他义务为老弱病残、军烈属、特困群众服务,并以每亩地低于市场价10元的价格,为周边村子近千户村民的6000多亩耕地提供统一耕种、机收、灌溉服务。仅此一项,每年可为乡亲们减少开支6万元。(田秀忠)

    延伸阅读

    一个农户家的文明元素

    11月26日,记者来到郏县冢头镇前王庄村。眼前的景象不禁让记者眼前一亮:农家别墅整齐划一,水泥路宽阔平坦,两条主街道安装了路灯,昔日的臭水沟变成了休闲广场。

    走进村民王建福家的两层小楼,只见室内窗明几净,家用电器一应俱全;入室换拖鞋,客厅中多了痰盂和垃圾桶,处处显示着富庶和文明。记者采撷三个镜头,以飨读者。

    镜头一:品茶

    为招待记者,王建福拿出了心爱的功夫茶具。

    烫杯、取茶入杯、洗茶……像模像样。问及从哪里学的这一套,王建福说:“在电视和书上看的,俺是比葫芦画瓢。过去,连肚子都填不饱,渴了喝凉水,能喝砂糖茶就可美,喝鸡蛋茶想都别想,那是新女婿上丈母娘家的待遇。现在,肚里油水多了,喝杯茶清油解腻。”

    镜头二:太阳能热水器成“新宠”

    “以前,俺们夏天在河里扎猛子,冬天几个月不洗澡。现在住进欧式别墅,太阳能热水器在俺村兴起了。”王建福说。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前在公共浴池洗一次5元,一家一个月要花40元,现在在家里随时都可以洗,一年可节省近500元。烧水做饭从太阳能热水器里接热水,再放在电磁炉上烧可以节约用电。太阳能热水器2000多元,最多两年就能把这笔费用省下来。

    镜头三:家里有了小书屋

    王建福一家4口人,长子已参加工作,次子在郑大上学。记者在他家小书屋看到书架上摆满了书籍,书桌上放着一台电脑。王建福深有感触地说:“有了知识,长了见识,脑瓜才灵活。俺从电脑上了解到建设新农村的信息后,筹资办了砖厂,砖不出村就卖光了。”

    茶正香,话正浓。王建福妻子的手机骤然响起,她说:“姐妹们催俺去打腰鼓。现在,俺打腰鼓上了瘾,可带劲儿了。(温书功)

    一个中心村的建设样本

    近日,记者来到鲁山县四棵树乡代坪中心村,只见村内民居整齐,道路洁净,路灯崭新,广场宽敞。然而,在2005年以前,代坪村还是鲁山县的重点贫困村,村民住房多是土坯房,道路狭窄,尘土飞扬。

    建造新居 改善环境

    2006年开始,代坪中心村抓住新农村建设的大好机遇,动员村民硬化村内主干道33公里,实现了村村通。

    2009年9月18日,全村按照规划拆旧建新,完成了57户高山移民搬迁,一期建成16户居民住宅。

    除了建新房,代坪中心村还发动村民出资或出力,硬化新村南北干道1900米,建饮水工程两处,使全村用上了自来水。

    此外,该村还成立卫生保洁队,全村卫生包片到人。

    依托山水 增收致富

    立足本村实际,代坪村先后引资560万元,开发了檀树沟、珍珠潭、文殊寺、秘洞、石崖沟等景区。

    根据每户的不同特点,该村分别制定了增收计划和帮扶措施,鼓励村民大力发展农家乐旅游。每新增一户农家乐,村集体一次性补助1000元,并协调解决两万元贴息贷款。每增加1个床位,村集体补助200元。目前,全村的农家乐宾馆发展到57家,从业人员200余人,年户均收入在3万元以上。

    对于没有条件发展农家乐的农户,村里引导他们围绕旅游发展林果种植业、畜牧养殖业。

    乡风文明 村务民主

    钱包鼓起来了,村民的脑袋也必须“富”起来。代坪中心村党支部争取资金20万元,建成文化大院和篝火晚会广场,购置了健身器材,组建了铜器队、腰鼓队,定期举办文化娱乐节目。

    代坪村党支部推行了党务、村务公开,选出村民代表,设立民主理财组、村民议事会、民主监督组等村民组织,凡是重大决策都由村民讨论决定。(王孟鹤)



豫都网微信

《中国平顶山市政府门户网站》河南新闻-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pds.yuduxx.com/zhanhe/116722.html,谢谢合作!

[责任编辑:admin]

我要评论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

详细声明请点击进入>>

返回豫都网首页
版权所有: 豫都网 Copyright(c) 2010-2015 YuDuWang Network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3014680号
若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来信通知,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邮箱:admin@yuduxx.com
未经豫都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