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9-10 09:21 我来说说 我要投稿
磙子营乡秋季秸秆禁烧工作纪实
今年的几次大风天气,造成了磙子营乡部分农户种植的玉米出现了倒伏现象,这让“抢”字成了秋收的主旋律;而收割后的秸秆,又让“守”成了秋收期间磙子营乡干部工作的主旋律。
从
秋收还没开始,已变身宣传员
随着秋收的日子一天天临近,从9月初开始,磙子营乡的48个村里,就多了一群“不速之客”。5.6万亩玉米地里,一夜间“热闹”了起来。
据磙子营乡主管禁烧的副乡长王召峰介绍,各级包保人员想尽一切可能的办法,让群众知晓禁烧政策和政府决心,从源头上打消他们后期可以焚烧的念头。《致农民朋友的一封信》、村广播、宣传车、条幅、地边公示牌、挨家挨户谈心等等,都成了包保人员宣传的途径,真正做到了家喻户晓。让前期宣传真正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刘兵战书记是今年夏季才从县直单位调往我乡任职的,刚到乡镇工作时,他对庄稼和土地并无太多的了解。但如今,半年多的基层工作,已经能够让他按季节时令变回农民了。随着农村工作经验的丰富,和村民交心,他和村民越来越“拉得来”。
基层工作情况复杂,“收完就烧”也是不少村民多年来的习惯,想要改变这种观念,并不容易,刘书记却能直击要害。“铁的政策要执行,工作任务不能松,但得用百姓语言交流,站在他们的立场上思考!”
秋收开始,又变身监督员
9月6日,磙子营乡的玉米陆续进入收割期,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在每一块田间地头,到处都是人头涌动的场景,收割机手、农民、驻村干部,构成了一幅幅别样的“秋收作业图”。如果说前期的困难只是“小考”的话,那么,限茬和禁烧就是他们的“大考”了。
白天,盯机手,看茬口,一瓶水,一顶草帽,就是基层干部工作的内容和方式。百姓很难理解,公家人居然下乡都跟他们一起劳动了。
9月7日,笔者跟随者磙子营乡石岭总支的同志们,体验了他们一天的“战斗”生活。早上七点,在乡里开完一个简短的禁烧晨会,石岭总支的同志们便匆匆拿上一沓宣传资料赶往当天的目的地——石岭村。
在通往石岭村的路上,会经过磙子营乡的主干道县道白杨路。因为是主干道,来往车辆比较多,隔不了两米,就有农民在公路上晒玉米。多次劝说农民不要在路上晒玉米未果,石岭总支的同志们改变了策略。一路上,它们一边发放宣传材料,一边嘱咐晒粮的农民,“晒好玉米,把玉米外皮和秸拉到乡里的设置集中堆放点,别堆在路边,也别烧。”
一路上,递材料的动作,还有这些话,同志们不知道重复了多少遍。遇到不识字的农民,它们便逐字逐句地将《致农民朋友的一封信》念给他们听,一一例举乡里对秸秆的处理措施。从乡里到石岭村,5公里路,这些同志们足足走了一个多小时。
到了田间,成秋收帮扶员
到了石岭村,石岭总支书记邵朝阳走到地里看到一些农民正在地里掰玉米,急忙走上前去问,“收割机没到吗?”其中一名妇女语气有些不友善地回:“你们懂啥,这是地头的一点玉米,收割机收不到,只能用手掰。”
“大姐,几天不见,你就见外了。”邵书记跟她拉起了家常,“家里种了几亩玉米?今年收成怎么样?”妇女这才停下手中的活计,抬头跟同志们聊起天。
这名妇女名叫葛素云,家里有3亩地,丈夫在外打工,午收也没回来。葛素云自己一个人要看孩子上学,还要收玉米,有些顾不过来。“别急,我门一会儿来帮你收,收过就赶紧把留茬粉碎了吧”
随后,看到田间,一台收割机收割完,将玉米倒出来,两名老年人正在费力地将玉米装袋。总支同志们忙走上前去,帮他们撑袋子、装玉米、装车。
将村里巡逻了个遍,已是中午11:30了。眼看到了饭点,总支同志们才跟着巡逻车回了乡里,匆匆去食堂吃点饭,歇了会,又赶着去村里换其他同事回来吃饭。
到了晚间,又是巡逻员
这次,为了赶时间,同志们选择了一条田间小路赶往石岭村。一路上,他们还不时指着车窗外路边的秸秆,商量着要尽快组织清运队清运。到了村里,跟值班的同事交接完,他们又开始转悠巡查。“我们现在是早转、中转、晚转,一天‘三转’,不转不踏实。”
这场所谓的“中转”,同志们一直转到晚上5:30。匆匆回乡政府食堂吃了晚饭,稍作休息,总支的同志们就带着手电,返回石岭村开始了“晚转”。
此时的石岭村已陷入一片寂静之中,田间劳作一天的村民已回家休息了,而石岭总支的同志们也进入了一天的收尾工作。随着天色暗了下来,他们开启手电,指路的同时,也查看秸秆堆放情况。
将整个村子巡了个遍,已是深夜,没有发现一处起火点,大伙踏上了返程的路。路上,似乎是心情好,同志们中有人模仿古代更夫的腔调,打趣道,“天干物燥,小心火烛”,引来一片欢笑。
直到晚上11点多,石岭总支同志们这一天的“禁烧战役”顺利结束。然而,只要秋收没结束,只要小麦没有种完,秸秆禁烧工作就没有结束,他们就不能停下来。
每天跟在收割机后面,寸步不离。脚磨出了泡,坚持走;生病了猛吃药,自己给自己治病;为了工作,将孩子送到爷爷奶奶家……这就是发生在战斗在“秸秆禁烧”工作一线同志们身上的故事。然而,在全面禁烧的“大战”面前,辛苦的又何止他们。
作为农业大乡,每当收货季节来临,我乡都“如临大敌”,这个“敌人”不是别的,正是让人头疼的秸秆焚烧。曾几何时,“年年禁烧年年烧”。
但在近两年,这一情况得到很大改善。这一切,离不开我乡禁烧政策的及时有力,离不开百姓的理解支持,也离不开基层干部的默默奉献……
《为了我们共同的蓝天》由河南新闻网-豫都网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pds.yuduxx.com/lushan/467182.html,谢谢合作!
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未经豫都网(以下简称本网)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
2、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